詳細書目資料

425
0
0
0

Bartok Complete Edition, Disc 7 - 管弦樂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http://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artid=1340 網站
「管弦樂協奏曲」是巴爾托克晚年移居美國之後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遺作之一。
一般人對巴爾托克作品的印象為風格富民族色彩、節奏強烈、多切分音、不正規拍子,和聲有些尖銳等等,但是這部作品卻有著回歸自然的感覺。
巴爾托克在1940年時,從匈牙利移居到美國,也從此時開始,創作靈感似乎枯竭了。巴爾托克除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東歐音樂,並沒有寫出任何曲子,而研究東歐音樂,則是他唯一能夠與祖國、過去的生活和以往的記憶聯繫的方法。這段時間,是巴爾托克一生中最低潮的時刻,他的經濟拮据,身體健康狀況極差,外加創作力薄弱,後來哥倫比亞大學還與他解約,不再續聘。一直到1943年,巴爾托克的生活總算有了突破。
西元1943年,哈佛大學邀請巴爾托克作一系列的演講,那時候的他幾乎沒有賴以維生的工作,而二次世界大戰,又讓他沒法拿到從祖國或歐洲國家所寄來的版權費,哈佛大學邀請他演講的費用,緩和了他的經濟問題。由於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巴爾托克在一次演講中暈倒,被送進醫院。當時巴爾托克的病情十分嚴重,但是醫院不願意告訴他,善意隱瞞,而學校方面則是大為震驚,表示願意為他支付所有的醫療費用。
巴爾托克一向非常排斥任何有救濟意味的金錢支助,所以縱然他的經濟拮据,也不接受朋友的幫忙。還好這次病倒,巴爾托克的朋友們幫他爭取到了一些基金會、協會的支援,讓他不會感覺到直接的金錢贈與。其中最重要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又再度禮聘巴爾托克繼續研究東歐的音樂,巴爾托克內心總算又有了寄託,因為他實在太想念自己的家鄉,這個工作對他來說有非凡的意義。
「管弦樂協奏曲」就是這些幫助之下,由基金會所委託創作的。這個基金會是指揮家庫瑟維茲基,為了紀念他的妻子而成立的基金會。庫瑟維茲基希望巴爾托克能為他寫一首曲子,另一方面也是慶祝他七十歲生日,以及就任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二十週年。庫瑟維茲基帶著一張千元的支票,親自到醫院委託正在治療中的巴爾托克作曲。起初巴爾托克完全不能相信,拒絕接受這項委託,最後他總算高興的接下了這個委託,但他堅持只先拿一半的錢,等到完稿後才拿另外剩餘的錢,因為他覺得自己無法在短時間就完成一部這樣的大作品,也怕自己永遠無法實現這個承諾。由於不用擔心財務,以及多位醫生全心照顧,巴爾托克的身體大有起色。他一邊在湖邊療養,一邊極力將他重新燃燒的創作慾望譜寫下來,當巴爾托克10月回到紐約時,他也完成了精彩的「管弦樂協奏曲」。
「管弦樂協奏曲」不同於巴爾托克以往尖銳、衝動的風格,呈現的是溫暖、俏皮、田園風的感受,也許和巴爾托克當時的心境有極大的關係。「管弦樂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序奏』,是一個不太快的行板,在長大的頑固音型過程中,速度逐漸加快,成為活潑的快板。第二樂章是詼諧的稍快板『成對的遊戲』,也是最能代表這部作品精神的樂章。首先是小鼓敲出八小節的節奏後,一對低音管吹出十六小節的旋律,接著由豎笛、雙簧管、長笛、小號輪流承接,最後以小鼓結束。這段音樂中,所有的管樂器都是成對出現,弦樂器擔任伴奏的角色;第三樂章『悲歌』,是不太快的行板,由小號吹出帶有民謠風的旋律;第四樂章『間奏曲』,是小快板速度,同樣帶有民謠風格的輕鬆樂章;第五樂章『終曲』,從沉重的主題進入到常動曲風的急板結束。
指揮家庫瑟維茲基在拿到了「管弦樂協奏曲」的總譜之後非常震撼,而巴爾托克本人也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一首交響樂,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偶像,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身為作曲家的價值,還不及同時代的蕭士塔高維契。巴爾托克並且解釋,這首作品會稱為「管弦樂協奏曲」的原因,是由於他傾向於以「競奏」或「獨奏」的方式來處理一件樂器或一組樂器,並且有巴洛克時期協奏曲的概念,所以他不採用交響曲的名稱。 經過剛到美國前三年的痛苦,巴爾托克總算藉由「管弦樂協奏曲」,擺脫無法再創作的陰影,並且為他的創作,立下另一個偉大的里程碑。他將民謠、自己的意念、以及對祖國的嚮往和懷念,都表現得更好,融合得更高明。而這首作品,更是巴爾托克對所有在美國幫助他的朋友們,最好的獻禮與回饋。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2016年為巴托克逝世70週年,本套裝全部音樂均由匈牙利本土的樂團和音樂家演奏。
「巴托克可以許多不同的面向來理解,你越深入探尋,就越能瞭解他是一位怎樣偉大的作曲家。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嗎?或許是?但我會說,他是。」- 留聲機雜誌
巴托克(1881-1945)是最富盛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兼民族音樂家。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積極創作嚴肅作品,對於民間歌謠的蒐集也有極大的貢獻。曾從事旅行錄音,深入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鄉間錄下當地民歌。其創作便是根據這些民歌作為素材,具有樸實的旋律與粗獷的節奏。初期作品旋律簡單,配合不規則的律動與不和諧音,風格特殊。後期的作品則富含溫和的感情,有如心性純樸的農民。
巴托克六歲學鋼琴、九歲即能作曲,後來進入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二十六歲回母校任教。課餘他也從事旅行錄音,除了國內,他甚至還前往北非錄下阿拉伯人的音樂,先後收集了五千多首。
五十三歲時由於納粹的壓迫,巴托克向外逃亡,五十九歲遠赴美國舉行作品演奏會,並在哥倫比亞大學任作曲教授。他的作品以鄉土音樂為題材,具有極高的原創性。作品中以《為弦樂器、打擊樂器與鋼片琴而作》、《管弦協奏曲》、《滿州大人》最常被演奏,而他為青年學子所作的《小宇宙》鋼琴曲集,亦被認為是十分完善的練習曲。

內容註

CD 4 : Concerto for orchestra, Sz. 116 (36:48) -- Divertimento for strings, Sz. 113 (26:27) -- Scherzo, from the Symphony in E flat major, DD 68 (10:02) / Bartok.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