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01
0
0
0

Bartok Complete Edition, Disc 23 - 小宇宙, Vol. 1, 2, 3

館藏資訊

摘自 http://140.127.82.166/retrieve/11995/53.pdf 網站
由《小宇宙》探討巴爾托克的鋼琴教學觀 / 胡聖玲
1926年至1939年,巴爾托克將創作的《小宇宙》設計為一套完整的鋼琴進階教材,此種想法應該是日漸形成而非一開始就有的創作動機。1920年代,巴爾托克的演奏活動非常頻繁,因此他為個人獨奏會創作許多首音樂會曲目;如 1926年所寫的《奏鳴曲》、《在戶外》(Out of Doors)、《九首鋼琴小品》(Nine Little Piano Pieces)及一些鋼琴曲後來放入《小宇宙》中。1933年,Mátyás Seiber創作一些短曲,稱之為《節奏練習》(Rhythmic Studies) ,他將樂曲寄給巴爾托克指正。《節奏練習》啟發巴爾托克的靈感,他便將手邊正在創作的樂曲擴充,不僅探討節奏,也研究旋律、和聲、鋼琴技巧等問題,而這些樂曲就是日後的《小宇宙》。1936 年,巴爾托克開始教兒子彼得鋼琴,以手邊正在創作的《小宇宙》為教材。據彼得回憶「我是父親創作《小宇宙》的實驗品,1936年是我第一年學習鋼琴,事實上他創作的速度比我學習的快。因此之後他創作《小宇宙》便沒考慮是否適 用於我的進度」。
創作特色
巴爾托克在《小宇宙》的前言表示第一冊至第四冊為初學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創作,在這四冊的附錄中,均有相關技巧練習,他建議彈奏者應先彈奏技巧練習,再彈奏相關樂曲。與一般傳統教材不同的是,前三冊中並無任何技巧或理論說明,因為巴爾托克認為教師應能自行解說,無須再參考 教本。樂曲依技巧及音樂性的難易度編排,教師可依學生程度挑選適合樂曲教學。節拍器的速度標示,特別是前三冊為概略性的參考,但第五、六冊的速度應盡可能遵循。
第一冊:音域為五音位置,多為雙手齊奏;利用簡單的二部對位,包括卡農,以發展手指獨立性;拍號多為2/4、4/4、3/4,但亦有3/2、2/2、6/4;調性有多首為調式音樂。
第二冊:樂曲織度多為二部對位,主音音樂較少;技巧要求有圓滑奏、斷奏、頑固低音、震音、持續音、踏瓣、半音階等;節奏出現八分音符、三連音;較困難的調性,如五個降記號;含雙鋼琴及聲樂曲。
第三冊:技巧偏重雙音及和絃練習,並有三聲部、四聲部及跨手彈奏;節奏出現十六分音符及變化拍號;曲式含變奏曲、詼諧曲及創意曲。
第四冊:多種彈奏技巧訓練,如轉指、跨手、泛音、音堆、三和絃及中踏瓣的使用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如夜曲、民歌、間奏曲、布雷舞曲及保加利亞舞曲;不協和音,如減五度、大小二度。
第五冊:更進階的彈奏技巧訓練,如雙手以不同的運音法(articulation)彈奏;更多的雙音與和絃樂曲,包括大小二度、三度及四度;全音音階;頻繁使用變化拍號及切分音等;曲目適合音樂會彈奏。
第六冊:樂曲架構變長,技巧更為艱深複雜,如分離琶音、二度、七度、八度、頑固低音等;頻繁變化拍號及使用各種不正規節奏,極具挑戰性,如六首保加利亞舞曲集大成,為效果極佳的音樂會曲目。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2016年為巴托克逝世70週年,本套裝全部音樂均由匈牙利本土的樂團和音樂家演奏。
「巴托克可以許多不同的面向來理解,你越深入探尋,就越能瞭解他是一位怎樣偉大的作曲家。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嗎?或許是?但我會說,他是。」- 留聲機雜誌
巴托克(1881-1945)是最富盛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兼民族音樂家。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積極創作嚴肅作品,對於民間歌謠的蒐集也有極大的貢獻。曾從事旅行錄音,深入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鄉間錄下當地民歌。其創作便是根據這些民歌作為素材,具有樸實的旋律與粗獷的節奏。初期作品旋律簡單,配合不規則的律動與不和諧音,風格特殊。後期的作品則富含溫和的感情,有如心性純樸的農民。
巴托克六歲學鋼琴、九歲即能作曲,後來進入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二十六歲回母校任教。課餘他也從事旅行錄音,除了國內,他甚至還前往北非錄下阿拉伯人的音樂,先後收集了五千多首。
五十三歲時由於納粹的壓迫,巴托克向外逃亡,五十九歲遠赴美國舉行作品演奏會,並在哥倫比亞大學任作曲教授。他的作品以鄉土音樂為題材,具有極高的原創性。作品中以《為弦樂器、打擊樂器與鋼片琴而作》、《管弦協奏曲》、《滿州大人》最常被演奏,而他為青年學子所作的《小宇宙》鋼琴曲集,亦被認為是十分完善的練習曲。

內容註

CD 2 : Three rondos on [Slovak] folktunes, Sz. 84 (7:47) ; Petite sutie, Sz. 105 (6:29) ; Mikrokosmos, vol. I-vol. III, Sz. 107 (4626) / Bartok.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