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04
0
0
0

German lineage in modern dance : solos by Wigman, Hoyer, Holm, Nikolais, Louis /

館藏資訊

本片由舞蹈家Betsy Fisher擔任旁白介紹並演出五位現代舞編舞家 Mary Wigman、Dore Hoyer、Hanya Holm、Alwin Nikolais、Murray Louis之經典作品演出片段。
簡介
German Lineage In Modern Dance: Solos by Wigman, Hoyer , Holm, Nikolais, Louis celebrates the legacy of modern dance that started in Germany before World War I and expanded into new dimen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mplex and compelling heritage has spanned decades and spread to diverse areas globally. This intriguing DVD presents solos by innovators and artistic heirs of German Expression Dance, or Ausdruckstanz. Works of each choreographer are highlighted through solos, narration and original photographs.The DVD features the following choreographies: The Witch Dance and Swinging Landscapes by Mary Wigman (Germany), excerpts from Affectos Humanos by Dore Hoyer (Germany), Homage to Mahler by Hanya Holm (Germany & U.S.), Tribe by Alwin Nikolais (U.S.), and Figura by Murray Louis ( U.S.).(摘自Amazon.com)
Review
These essays work well individually and as part of her larger argument about one of the main tracks of modern dance…. Fisher is an appealing performer... highlighting some seldom seen aspects of modern dance. --Ballet Review Spring 2012
魏格曼,瑪麗Wigman, Mary (1886-1973)
德國著名的編舞家、舞蹈教育家和舞者。她1886年生於德國的漢諾威(Hannover)。跟隨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習舞十年。1913年至1919年投入拉邦(Rudolf Laban)門下,師生共同研究動作的新理論,為現代舞提供了「動作表現法」和「舞蹈創作法」。她個人也致力於無音樂舞蹈、抽象舞蹈和群舞的創作。1914年舉行首次的舞蹈發表會,其中《巫女之舞》以全新創作的動作、沒有豪華的服飾、沒有音樂伴奏,只用打擊樂器,這種傳達新的舞蹈思想的表演方式,在歐洲是史無前例的。1920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創辦了第一所舞蹈學校,韓亞.霍姆(Hanya Holm)、哈洛德.克羅伊茲柏格(Harald Kreutzberg)、伊凡.喬姬(Yvonne Georgi)、葛瑞特.帕魯卡(Gret Palucca)等名家都是由此脫穎而出的。她曾於1928年、1930年分別應邀到英國和美國作演出及講學深受好評,對於英國、美國的現代舞發展有很大的影響。1931年,由霍姆在紐約負責的魏格曼舞蹈分校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的舞蹈人才即為一例。在希特勒主政的年代,她於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做告別舞台的演出。
1945年她在萊比錫(Leipzig)重建一所舞校,1949年遷往西柏林,她的舞校成為世界各地現代舞蹈家們的薈萃之地,直到1960年代仍興盛不衰。1971她曾抱病與來自臺灣的舞蹈家劉鳳學暢談她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創作理論及方法等。她一生創作了一百多個作品,茲列出其部分代表作如下:《巫女之舞》(Witch Dance, 1914)、《變幻中的景色》(Shifting Landscape, 1929)、《死神碑》(Totenmal, 1930)、《秋之舞》(Autumnal Dances, 1937)、《奧斐斯與尤莉提》(Orpheus and Eurydice, 1947)、《靈魂》(Saul, 1954)、《春之祭禮》(Le Sacre du printemps, 1957)、《阿塞斯提斯》(Alcestis, 1958)等。此外她亦著有專書《德國的舞蹈》(Deutsche Tanzkunst, 1935)、《舞蹈的語言》(Die Sprache des Tanzes, 1963)、以及遺著《魏格曼文集》(Mary Wigman Book, 1973)等。(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舞蹈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2894/)
何耶,朵蕾Hoyer, Dore (1911-1967)
德國舞者、編舞者。她在帕魯卡(Gret Palucca)的舞校習舞,於1933年開始編創及表演獨舞作品,1935至1936年曾加入魏格曼(Mary Wigman)舞團,表現優異,使她成為1957年魏格曼年舞作《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中獻祭獨舞女主角角色。二次大戰期間,她的表演生涯達到高峰,可惜戰後面臨德國政治、經濟的巨變,以及較傾向芭蕾的舞蹈環境,未能有所發揮,編創成果亦不理想,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舞蹈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2673/)
霍姆,韓亞Holm, Hanya (1893-1992)
她是德裔美籍的舞者、教育家兼編舞家,也是將德國現代舞創作理念引進美國的先驅。1893年生於德國窩姆斯(Worms),1932年歸化為美國人。中學畢業後到赫勒奧(Hellerau)的達克羅茲學校(Dalcroze School)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職。1921年看了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的演出後深受感動,於是加入了魏格曼的學校和舞團,成為這個團體的教師和舞者。在這十年間師生分享實驗的喜悅和考驗,並展現她在編舞和教學方面的才華。同時也參加魏格曼《一個士兵的故事》(Feier, 1928)、《死神碑》(Totenmal, 1930)等重要作品之排練及國內外巡演。1930年隨魏格曼到美國做首次的演出。1931年受命在紐約創辦魏格曼美國分校。1936年因反納粹德國之浪潮,將學校更名為韓亞.霍姆舞蹈學校(Hanya Holm Studio),一直到1967年關門為止,都是紐約一流的舞蹈名校。培養出法拉利.貝蒂斯(Valerie Bettis)、葛蘭.泰特利(Glen Tetley)、艾文.尼可萊(Alwin Nikolais)等一批著名的編舞大師。這段時間她在德、美兩派現代舞基礎上,融合美國當代的社會潮流,推出一些具有強烈批判社會意識的代表性作品。1941年在科羅拉多州成立夏季舞蹈中心並親自執教,推廣普及舞蹈教育,1961年曾任紐約音樂戲劇學院舞蹈系主任。她的主要作品有:《潮流》(Trend, 1937)、《大都會的一天》(Metropolitan Day, 1938)、《悲劇性的出走》(Tragic Exodus, 1939)和著名的歌舞劇《吻我,凱特》(Kiss Me Kate, 1948)、《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56)、《鳳宮劫美錄》(Camelot, 1960)等等。(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舞蹈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2668/)
尼可萊,艾文Nikolais, Alwin (1912-1993)
他是美國現代舞的舞者、教師和編舞者。1912年生於康乃迪克州的索辛頓(Southington)。年輕時曾擔任默片配樂及主持傀儡戲班的工作。默片與傀儡的機械感、滑稽感對他日後的創作不無影響。同時他也致力於研究繪畫、導演、戲劇燈光等工作。因此在他的舞蹈作品中,都由他自己總攬舞臺藝術的各種媒體,包括音樂、聲音、燈光、色彩、服裝、道具等,實是此時奠定之基礎。也因此造就他那獨一無二的現代舞形式,即把雕塑、繪畫、音樂、燈光和舞臺設計「平等地」和舞蹈融為一體的一種視覺藝術。他受教於韓亞.霍姆(Hanya Holm),不久旋即成為霍姆舞蹈學校的教師。之後師事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多麗絲.韓福瑞(Doris Humphrey)、查理斯.魏德曼(Charles Weidman)、路易斯.何斯特(Louis Horst)、荷西.李蒙(Jose Limon)等名師。於1939年完成全版的處女作《八路相逢》(Eight Column Line)。1948-1970年以紐約的亨利街劇場(New York Henry Street Playhouse)做為創作、實驗、表演和教學的根據地。提出了舞臺上表現的動作應包含形式(forms)、形態(patterns)、色彩(colours)、聲音(sounds)的舞蹈劇場觀念。1968年舞團赴法演出極為成功。他因此被法國政府邀請去主持在翁熱(Angers)的國立當代舞蹈中心(the Centre 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達十年之久。
1989年與其得意門生莫瑞.路易斯(Murray Louis)共同成立路易斯-尼可萊舞團(Murray Louis and Nikolais Dance),並屢有佳作呈現。他的重要作品略舉如下:《面具、道具與動作》(Masks, Props and Mobiles, 1953)、《萬花筒》(Kaleidoscope, 1956)、《圖騰》(Totem, 1959)、《意象》(lmago, 1963)、《聖堂》(Sanctum, 1964)、《帳蓬與監獄》(Tent and Limbo, 1968)、《回聲》(Echo, 1969)、《結構》(Structures, 1970)、《腳本》(Scenario, 1971)、《洞室》(Grotto, 1973)、《軸畫》(Scrolls, Cross-Fade, 1974)、《寺院》(Temple, The Tribe, 1975》、《藝廊與鑄件》(Gallery and Castings, 1978)、《圖解》(Schema, 1980)、《Arc-en-ciel》(1987)、《人與結構》(Persons and Structures, 1984)、《接觸》(Contact, 1985)等。艾文.尼可萊的舞團曾於1976年、1979年兩度來台演出。(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舞蹈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2756/)
莫瑞路易斯舞團Murray Louis Dance Company
1953年莫瑞.路易斯(Murray Louis, 1926-)開始了舞團的雛形,直至1963年,才成立永久性的舞團,並巡迴國際及全美各地。1951年畢業於紐約大學的莫瑞,從1949年即開始和艾文.尼可萊在亨利街劇場合作為艾文尼克萊舞團的首席獨舞者,並為劇場的副總監直到1969年。莫瑞的肢體風格是幽默的,他不會因為跳舞而跳舞,而是關心其「設計」和「美學」,他更是一位舞蹈的倡導者,開創了大師課程及工作坊形式的教學方法。舞團的舞者大部分和艾文尼克萊舞團的舞者共用,包含了菲利絲.萊姆哈特1933-、葛雷迪.巴林(Gladys Bailin)等人,他使用的音樂非常廣泛,從尼克萊的電子音樂,到大衛.布拉倍(Dave Brubeck)的爵士四重奏,到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的古典音樂等;
莫瑞曾受邀到漢堡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蘇格蘭芭蕾舞團、巴歇瓦等舞團編舞,並在80年代為魯道夫.紐瑞耶夫編舞。他的著作《舞蹈內部》1981把曾在舞蹈雜誌的文章集結而成,是部探討舞者生涯的一部著作;
1972年,他拍攝的《舞蹈的藝術形式》基本上是在闡述尼克萊、路易絲的技巧,包含了空間、形式、時間、移動及樂器的身體等五部分,1987年美國公共電視大師系列,播放其紀錄片《尼克與莫瑞》,莫瑞為「美國國家藝術贊助基金會」的委員,1977年獲得舞蹈雜誌獎。主要獨舞作品有《妄想》(Chimera)1966,群舞作品有《舒伯特》1977,《午後》1980等。舞團在1989年和尼克萊舞團合併為尼克萊和莫瑞路易斯舞團。(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舞蹈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3191/)

摘要註

In this performance documentary dancer/choreographer Betsy Fisher performs solos from pieces by the originators of the German Expression Dance (Ausdruckstanz) and American exponents of the movement, which began in Germany prior to World War I. Fisher also provides narration describing the cre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each work. 本片由舞蹈家Betsy Fisher擔任旁白介紹並演出五位現代舞編舞家 Mary Wigman、Dore Hoyer、Hanya Holm、Alwin Nikolais、Murray Louis之經典作品演出片段。

內容註

Hexetanz [i.e. Hexetanz II] (1926) / choreography, Mary Wigman ; music, Ernie Provencher -- Schwingende Landschaft (Swinging landscapes, 1929) /choreography, Mary Wigman ; music, Hans Hastings --Affectos humanos (2 excerpts) /choreography, Dore Hoyer ; music, Dimitri Wiatowitsch -- Homage to Mahler (solo excerpt 1976) /choreography, Hanya Holm ; music, Gustav Mahler -- Tribe (excerpts 1975) /choreography & score, Alwin Nikolais --Figura (excerpts 1978) /choreography, Murray Louis ; music, La comparsa by Ernesto Lecuona.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