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91
0
0
0

聖獸舞姬

館藏資訊

簡介1
林懷民、姬蘭、阿喀郎聯手 聖獸舞姬躍上香港藝術節
陳淑英/台北報導 (20070204)
香港年度重要文化盛事─第35屆香港藝術節將於2月27日至3月25日舉行,4星期內將有超過150個節目與展覽。其中亞洲首演節目之一的「聖獸舞姬」, 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首度與倫敦舞星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阿喀郎(Akram Khan)合作的作品;搶在藝術節揭幕前3天演出的崑劇「1699.桃花扇」,則聘請詩人余光中擔任文學顧問。
探索古典舞與現代舞界線的「聖獸舞姬」分為3部分:西薇姬蘭的獨舞、阿喀郎的獨舞,與兩人的雙人舞;其中姬蘭的獨舞部分委託林懷民編舞,林懷民將以一貫內 斂如太極的動作為姬蘭編排。同時,阿喀郎也將為雲門今年春季公演編排全新舞作「迷失之影」,這也是阿喀郎為非阿喀郎舞團編創的首支作品。
早在2000年時,林懷民即曾邀請阿喀郎為雲門編舞,但一直到今年,雙方時間得以謀合,計畫才終於實現。阿喀郎也將在今天到台北與大家見面,同時說明「迷失之影」的內容。
身為亞洲同類型藝術節的龍頭,香港藝術節今年師法台灣,繼白先勇推出「牡丹亭」青春版後,推出江蘇省崑劇院的「1699.桃花扇」青春版,由詩人余光中任 文學顧問。舞台上將出現許多價值不菲的寶物,如300件華麗蘇繡-包括當代刺繡皇后姚建萍親手繡出的主角戲服,名師祖傳的頭飾以及明代家具等,而著名畫卷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也會以舞台布景形式首度全景亮相。
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梁掌瑋指出,今年的香港藝術節維持一貫前衛、保守節目各占一半、及爭取重大節目首次在亞洲曝光演出為首要。今年的重點節目還有中國國家 話劇院、東京新國立劇場合製的「下周村」,英國威爾斯國立歌劇院演出「波希米亞人」,以及由香港三代共16位編舞家自編、自導,甚至還會自己上台跳的「我 的舞蹈生涯」等。
簡介2
編舞家阿喀郎.汗 奔向無止境的自我超越 - PAR表演藝術 - 閱讀藝文 日期 2013年08月14日
【文字/林亞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阿喀郎在Desh中起舞。(Richard Haughton/攝;新舞臺/提供)
阿喀郎.汗(Akram Khan)是新舞臺主辦的「新舞風」系列常客,今年九月將第六度來台灣演出,除了去年在國家劇院應許芳宜之邀,與她在「生身不息」節目中,共同表演了他的作品《靈知》(Gnosis)選粹之外,前面四次都是在新舞臺和台灣的觀眾見面。(註1)
他之所以屢屢受到全球舞迷的肯定,在於他不斷挑戰自我,開發跨國與跨領域的合作模式。從自己小時候因母親的關係,學習北印度伊斯蘭教的傳統卡達克(Kathak)舞出發,大學刻意接觸西方當代舞蹈,開發所謂的「當代卡達克」(Contemporary Kathak)。
他舞團的官網上,清楚將其作品分為兩個脈絡:「古典卡達克」和「當代創作」。前者有《靈知》(2009)——二○一○年新舞臺演出的原版是和日本太鼓樂手 發展出的精采肢體表演,去年改由許芳宜接手巡演,呈現另一番風味。後者則包含他為舞團編的群舞,以及他分別和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合作的雙人舞系列。
追求突破的跨領域雙人舞
阿喀郎的「雙人舞三部曲」,首部是由他與摩洛哥裔的比利時舞者西迪.拉比.傑考伊(Sidi Larbi Cherkaoui)共同編演的《零度複數》Zero Degrees(2005)。台北觀眾○七年就有福現場觀賞到這場高水準的藝術家交手之作,其中由著名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貢姆雷(Antony Gromley)將兩位舞蹈家身體翻鑄成的人檯,在台上也透過和舞者的互動,使得原本的雙人舞,瞬間變幻成豐富的四人舞。
隔年,阿喀郎和法國芭蕾名星席薇.姬蘭(Sylvie Guillem)合作《聖獸舞姬》Sacred Monsters(2006)。其實,舞名原意來自法國十九世紀比喻表演界的「天王天后」,正符合這兩位長期在各自東/西古典舞領域的地位。但長期在舞台 上發光發亮之後,藝術家想要再度突破,挑戰自我,於是出現姬蘭邀請林懷民替她量身打造的一段跳tone的太極風格似獨舞,可見優秀的藝術家勇於嘗試與冒 險,值得敬佩。
至於○八年和法國電影明星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合演的《尋 你我》In-I ,和《聖獸舞姬》一樣,台灣沒演過,筆者是在香港藝術節觀賞的。(註2)為了搭配畢諾許的專長,戲劇成分比前兩齣高。但以她非舞者的身分首次在台上表演舞 蹈,兩人搭配細膩,默契十足。
群舞的精采風景
群舞部分,則包括○八年和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合作的 《相聚》Bahok(源自孟加拉語:載體, carrier),以及他自己舞團的作品《垂直之路》Vertical Road (2010)。筆者恰巧分別在北京與紐約觀賞過這兩齣作品,前者當年特別甄選了八位不同國家的舞者參與演出,筆者看的巡迴版,還包含了台灣舞者吳承芳,身 材高挑纖細,與這支舞的大量芭蕾語彙相當吻合。而倫敦奧運開幕典禮中總演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就是看了《垂直之路》這齣關於人類的脆弱與信仰的昇華之作,於是邀請阿喀郎參與奧運節目的創作與演出。其中阿喀郎舞團的核心舞者——來自台灣 的林燕卿表現出色,後來在倫敦奧運時,也被賦予重要角色。
而這次帶來的作品Desh,雖然舞台上僅有他一人,但由葉錦添設計的舞台,規模之大,必須在國家戲劇院才能演。Desh在阿喀郎的母語孟加拉文裡,意指 「家園」或「國家」。筆者兩年前在香港觀看時(當地譯為《源》),相當欣賞作品中對當今在全球化時代裡,身分認同等重要議題所展現的成熟度與完整性,因而 提筆撰文,分享給更多舞迷。(註3)
註:
1. 阿喀郎前四次受林懷民擔任藝術總監的「新舞風」邀請來台灣,分別為2002年帶來作品《倘若》Kaash,2004年巡演ma,2007年為《零度複數》,以及2010年的《靈知》。
2. 筆者曾撰寫《尋 你我》的短評,發表於2009年的香港Arts Plus 期刊。
3. 請參見筆者於2012 年發表的Desh舞評:〈探討家族與國族的複雜身份認同──當獨舞不儘是一個人在台上〉, 刊登於《香港手札》第14冊第2期(16-17頁)。

摘要註

This work brings together two pre-eminent dancers, Akram Kahn, renowned for developing his own "contemporary Kathak" style and acclaimed ballerina Sylie Guillem, as they explore the dynamics and language of two different dance forms, kathak and ballet. 阿喀郎和法國芭蕾名星席薇.姬蘭(Sylvie Guillem)合作《聖獸舞姬》Sacred Monsters(2006)。其實,舞名原意來自法國十九世紀比喻表演界的「天王天后」,正符合這兩位長期在各自東/西古典舞領域的地位。但長期在舞台上發光發亮之後,藝術家想要再度突破,挑戰自我,於是出現姬蘭邀請林懷民替她量身打造的一段跳tone的太極風格似獨舞,可見優秀的藝術家勇於嘗試與冒險,值得敬佩。 (摘自《PAR表演藝術》) 探索古典舞與現代舞界線的「聖獸舞姬」分為3部分:西薇姬蘭的獨舞、阿喀郎的獨舞,與兩人的雙人舞;其中姬蘭的獨舞部分委託林懷民編舞,林懷民將以一貫內斂如太極的動作為姬蘭編排。同時,阿喀郎也將為雲門今年春季公演編排全新舞作「迷失之影」,這也是阿喀郎為非阿喀郎舞團編創的首支作品。(摘自 陳淑英/台北報導 )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