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09
0
0
0

偉大的巴赫家族作品, Vol. 6 - 巴赫 b小調彌撒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在古典音樂史上的巴洛克與古典時期,來自德國的巴赫家族是不可忽略的一支。以被稱為「音樂之父」的巴赫為中心,他的父親與叔叔都是音樂家,哥哥也是教堂的管風琴師。在他的孩子裡,更出了六位作曲家,其中又以C.P.E.巴赫的名聲最響亮,生前享有的名聲甚至遠遠超過父親。
這一套十二張影片,是以巴赫、C.P.E.巴赫這一對父子的作品為重心。影片錄製於1992年到2008年間,演出者都是國際樂壇以詮釋巴赫聞名的大師,如:賈第納、阿巴多、布隆斯泰特、庫普曼、海維特、鈴木雅明、庫伊肯、拉德曼、席夫、哈特穆‧韓亨等。
在巴赫手裡,宗教音樂已經是以音樂表達個人的情感以及對「美」的追尋。《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以協奏曲結構、舞蹈風格譜寫的樂曲,全部共計六首,每一首協奏曲的管弦樂編制都不一樣,探索結合不同樂器的可能性。
兩冊十二平均律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與二十四首賦格,並且使用遍各個大小調。這是巴赫鍵盤樂器中的頂峰之作,證明鍵盤樂器也能按著平均律調音。從指揮家與鋼琴家封‧畢羅把它稱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可見後世音樂家對它的崇敬。 C.P.E.巴赫的風格則與父親不同,偏向輕快、裝飾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力圖表達豐富的感情色彩。
摘自 巴哈姆特 網站
巴赫晚年所創作的《b小調彌撒》被推崇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聲樂鉅作之一,因為在這長達2小時、4大部27曲的傑作裡,涵蓋了獨唱、重唱、合唱與管絃樂所寫成的聲樂曲之各種可能性,更展現了變化萬千的音樂風格,因此被學者與樂迷視為巴赫音樂的集大成者。
巴赫晚年所完成的《b小調彌撒》長久以來被推崇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聲樂鉅作之一。身為一位教會音樂家的重責大任,巴赫在這長達2小時的傑作裡,涵蓋了獨唱、重唱、合唱以及管絃樂所寫成的聲樂曲之各種可能性,更展現了變化萬千的音樂風格,因此被愛樂者視為巴赫音樂的集大成者。所謂的彌撒(Mass),是天主教會所舉行的傳統宗教儀式,藉以表示對上帝的崇敬與紀念耶穌的受難。而一般從文藝復興時期以後之作曲家所譜寫的彌撒曲,多半依據《垂憐經》(Kyrie)、《光榮頌》(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與《羔羊經》(Agnus Dei)五段拉丁經文所組成。不過巴赫這闋《B小調彌撒》雖然也是根據拉丁文所譜寫,但全曲卻分為《彌撒》、《尼西亞信經》、《聖哉經》以及《和散那、降福經、羔羊經、請賜我們平安》等四大部份、共27曲所組成。
巴赫早在1733年仍擔任萊比錫聖湯瑪斯大教堂樂長之際,就完成了《垂憐經》與《榮耀頌》這兩曲,當初是獻給薩克森選侯腓德烈.奧古斯特二世,目的是為了突破自己在萊比錫與當局者不合的困境,想要擔任薩克森選侯的《宮廷作曲家》職位。而後,當他晚年開始整理自己的過去作品,陸續完成了《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古鋼琴練習曲集》等等具備多樣風貌的大曲,自然聲樂曲也是巴赫企欲努力的目標。因此1748年8月,巴赫開始構思創作一闋完整的彌撒曲,他先取出15年前的《垂憐經》與《榮耀頌》,再陸續補足了《尼西亞信經》以下的各首樂曲,根據學者考證,這二十七段樂曲,部份是全新創作,部份則是採用過去的清唱劇再改寫而成,於1749年10月完成了《b小調彌撒》全曲。

摘要註

A performance of Bach's Mass in B minor at the Bachfest Leipzig 2005.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