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97
0
0
0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影音特輯 - 阿格麗希在韋比爾音樂節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阿格麗希是當代最傑出,最具有啟發性的鋼琴家。1941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5歲開始在家鄉學習鋼琴,8歲首度登台公開演出。1955年前往歐洲繼續在顧爾達、馬加洛夫、米開蘭傑里門下受教。阿格麗希鮮少公開演出,如今已是當今樂壇的傳奇。
阿格麗希近年來致力於室內樂演出,投入歐洲音樂節慶,對於當代鋼琴音樂藝術發展,貢獻卓越。2014年,阿格麗希與同樣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鋼琴大師,巴倫波因,首度在這個他們出生的城市攜手同台演出,成為樂壇話題焦點。除了他們家鄉的愛樂者期盼多年之外,對全球的樂迷來說也是如此。他們演出了:莫札特的為雙鋼琴奏鳴曲K.448,舒伯特的降A小調變奏曲D.813,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雙鋼琴版),以及舒曼的行板與變奏作品46。這場演出留下了影音紀錄,就收錄在這套「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影音特輯」裡。
作風犀利,獨來獨往,向來不太喜歡媒體的阿格麗希,意外地竟然留下兩套完整的訪談紀錄影片。【超女:阿格麗希的琴與愛】的導演是阿格麗希與鋼琴家寇瓦謝維契的女兒史黛芬‧ 阿格麗希,訪談、經典演出、母女對話,交織出這位跨越世紀鋼琴女王迷人的丰采。【阿格麗希之午後漫談】則是主訪者Georges Gachot 爭取多年之後終於得以面對面與阿格麗希訪談之珍貴紀錄。
回顧阿格麗希長達近70年的鋼琴生涯,要舉出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場場都是經典。不過,收錄在「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影音特輯」裡的上個世紀七○年代在英國的演出紀錄,則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片段。1977年2月6日,阿格麗希在普雷斯頓的居爾德廳,與葛羅夫斯指揮的皇家利物浦樂團演出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1988年5月3日,在克萊頓的費爾菲德廳,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兩首協奏曲正好能夠展現她霸氣、精準,音樂性強烈的詮釋風格,也是阿格麗希生涯極具代表性的演出紀錄。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鋼琴家阿格麗希已儼然是當今首屈一指的鋼琴女皇。她出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艾利斯(Buenos Aires),以神童之姿震撼樂壇後,於1955年前往歐洲習樂,老師們有著名的古爾達、李帕第、馬加洛夫,以及蕭邦傳奇名家阿斯肯納瑟(Stefan Askenase),其中尤其以古爾達影響她至為深遠。1957年阿格麗希贏得波薩諾與日內瓦鋼琴大賽,1965年她再贏得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這之後她即為全世界矚目度最高、琴藝也最為精湛的女性職業鋼琴家之一。
這幾十年來,阿格麗希的錄音相當多,先後為她得到留聲機大獎、葛萊美獎、法國音叉大獎、德國唱片大獎的肯定。先不論阿格麗希在協奏曲與獨奏曲的優異表現,尤其特別的是她在室內樂部分的成就:她與弗瑞爾(Nelson Freire)、拉賓諾維契(Alexandre Rabinovitch)合組雙鋼琴,另外她也與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以及小提琴家克萊曼(Gidon Kremer)頻頻合作。阿格麗希這麼說:「在一群人之間合奏的和諧感,讓我有平靜與緊密的感覺。」
阿格麗希鍾愛室內樂,這點從她的錄音以及世界巡迴演出都不難看出,而現今她不僅與現已聲譽卓著的音樂家們合奏,也將這項愛好傳承給愛樂後輩。這些年輕的音樂家們在與阿格麗希的合奏之中,不僅可以享受到合奏的樂趣,阿格麗希也提供了讓他們展現高超琴技的舞台。1998年阿格麗希擔任日本別府音樂節(Beppu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一職,1999年她在布宜諾艾利斯創立了阿格麗希音樂節,以及國際鋼琴大賽,2002年更創辦盧加諾音樂節,取名為「阿格麗希的音樂計劃」。這張DVD的韋爾比亞音樂節雖然不是阿格麗希所創立,然而阿格麗希加入演出之後,她精湛的琴藝與號召力,更為這個音樂節增添不少知名度與活力。
韋爾比亞位於瑞士西南部,介於歐洲第一高峰白朗峰與馬特洪峰之間,高居海拔1500公尺,一整年總是白雪靄靄。它的規模或許連一座城市都稱不上,幾十年來卻是許多歐美有錢人的滑雪天堂,如果你有體力的話,一路順著雪道滑入義大利或法國境內,甚至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你不會滑雪,也可以搭乘空中纜車,遠眺一座座超過四千公尺的群山,或者是打高爾夫球、登山健行、避暑度假,都會讓你不虛此行。
自1994年起,有一群音樂愛好者,決定在這塊孤立遺世之地舉行「韋爾比亞音樂節」。主事者安格斯壯(Martin Engstroem)本身也是一位滑雪迷,不過他對古典音樂展現了更強烈的熱誠,僅管可供演出的場址只有韋爾比亞教堂(Eglise)以及馬德朗廳(Halle Medran)兩地,但他還是致力實現這個瘋狂的想法。他回想起首場音樂會,由祖賓.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演出的現場時,承認自己那時雖然有股「終於完成夢想」的興奮感,但也不確定音樂節本身是否能夠順利地走下去。
不過隨著每年音樂會的數量、陣容與品質都有長足的進展,在十幾年後,韋爾比亞音樂節已經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節,據統計,光是2005年的音樂節,就有四萬名觀眾參與各樣形式的音樂演出。成功的關鍵除了資金的進駐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安格斯壯一手創辦的韋爾比亞節慶學院(Verbier Festival Academy),他邀請技藝精湛的頂尖音樂家任教或開設大師班,同時招攬全世界各大音樂學院裡的高材生來此遊學,讓潛力十足的新秀有交流、深造與磨練的環境,能與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合奏;之後甚至集結120位年輕樂手,在2000年成立UBS韋爾比亞節慶管弦樂團(UBS Verbier Festival Orchestra),愛樂的大氛圍因此逐年形成與穩定,像是柯瓦契維奇(Stephen Kovacevich)、麥斯基(Misha Maisky)、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雷諾德.卡普松(Renaud Capucon)、葛莉茉(Helene Grimaud)、約夏.貝爾(Joshua Bell)、巴許米特(Yuri Bashmet)等著名的音樂家,都是韋爾比亞音樂節的常客,這兩年阿格麗希更成為這個音樂節的主角之一。在非夏天的月份,韋爾比亞以滑雪勝地聞名;而時值盛夏的七月份,韋爾比亞遂搖身一變,成為愛樂者的天堂。
這張DVD收錄了阿格麗希在2007年與2008年韋爾比亞音樂節的演出實況(分別是在2007年7月27號演奏巴爾托克與魯托史拉夫斯基,以及2008年7月22日演奏巴哈、莫札特、蕭土塔高維契,以及2008年7月29日演奏葛利格),「阿姬」的鋼琴魅力與威力不減當年,讓人一睹鋼琴女皇的風采。

摘要註

"Argerich performs works by Bach, Mozart, Grieg, Bartók, Lutosławski, and Shostakovich in Switzerland in 2007 and 2008. Guest performers include Mischa Maisky, Renard Capuçon, Gabriela Montero, Joshua Bell, Henning Kraggerud, and Yuri Bashmet"--Cduniverse.com website.

內容註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Andante and five variations in G major for piano, four hands, K. 501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with Stephen Kovacevich, piano) --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A minor, op. 36 / Edvard Grieg (with Mischa Maisky, violoncello) --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1, Sz 75 / Béla Bartók (with Renaud Capuçon, violin) --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for two pianos / Witold Lutosławski (with Gabriela Montero, piano) -- Piano quintet in G minor, op. 57 / Dmitri Shostakovich (with Joshua Bell, Henning Kraagerud, violins ; Yuri Bashmet, viola ; Mischa Maisky, cello).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