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09
0
0
0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 奏鳴曲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Primož Parovel 潘默士,1975出生生於斯洛維尼亞(Celje Slovenia), 9歲由Zdenka Šindič教授啓蒙,開始手風琴的學習歷程,之後在首都Ljubljana的音樂院跟隨Ernö Sebastian 教授繼續精淬琴藝。19歲時轉往德國Franz Liszt 音樂院師事Ivan Koval教授,接著於芬蘭Sibelius音音樂院入Matti Rantanen教授門下,並且在德國音樂院受教於Stefan Hussong 教授,最終以極優異的成績在音樂院取得博士學位。
求學期間,他相當活躍於各大師班,和許多世界知名的大師請益,如 Hugo Noth, Fried- rich Lips, Teodoro Anzellotti, Mie Miki, Oleg Scharow, Egbert Spelde等,也同時享有許多著名學術機構的獎學金,如德國D.A.A.D基金會,斯洛維尼亞文化部,斯洛維尼亞The Gallus 基金會,斯洛維尼亞Ljubljana市基金會等。除此之外,在古典樂界定期接受Jeunesses Musicales Slovenia的贊助。
1999年贏得第36屆德國Klingenthal國際手風琴大賽第三名。2004年在西班牙Arrasate拔得頭籌,成為第12屆"Arrasate Hiria" 國際手風琴大賽首獎得主。
他經常以獨奏家之姿或室內樂成員橫跨歐洲、亞洲、加拿大演出,合作的世界知名樂團如下:MDR Sinfonie Orchester,Philharmoni- sches Orchester Erfurt, Slovenian Philharmo- nic Orchestra, Pro Arte Orchestra, 臺灣國家交響樂團,台灣愛樂交響樂團,首爾愛樂交響樂團……。為了展現精彩美妙的室內樂給聽眾,他廣結同好,和他合奏的各國音樂家有臺灣大提琴家呂超倫,小提琴家林淑敏,蔡明儀,陳必昭, 葉哲睿, 女高音陳心瑩,斯洛維尼亞小提琴家 Tomaž Lorenz,吉他演奏家Nejc Kuhar以及 Jerko Novak, 德國薩克斯風演奏家Christoph Kirschke,瑞士大提琴家Imke Frank, 法國大提琴家 Joel Schatzmann,奧地利鋼琴家Roland Batik,日本鋼琴家 Satoko Uchida 以及Satoko Inoue。Primoz Parovel 潘默士曾經是 Trio Ecco (sax,acc,vc) 和 Trio Viribus Unitis (vl,git,acc)這兩個德國室內樂團的成員之一。
在世界知名的音樂廰及音樂節演出如下: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Gewandhaus Leipzig, Erfurt Theater, Debut Auf Deutschland Radio Kultur, 斯洛維尼亞愛樂音樂廳,Cankarjev Dom Cultural and Congress Center, Ljubljana, 加拿大Montmagny國際手風琴藝術節,韓國首爾愛樂音樂廳,台北國家音樂廳,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er and Audio Technology & France-Taiwan Orchid Project IRCAM,台中歌劇院……。才華洋溢的Primoz Parovel 潘默士 演奏曲目涵蓋極廣,從早期巴洛克到當代,無論獨奏或是室內樂他都游刃有餘,首演了超過30首的現代新作品,合作的作曲家有潘皇龍,曾興魁,李子聲,蘇凡凌,黃志方,加拿大籍 C. Laplante, 英籍 M. Vaughan,德籍 V. Heyn, M. Ockert, H. Muenz, 瑞士籍R.Kelteborn, 斯洛維尼亞籍U. Rojko, T. Vulc, V. Avsec, U. Pompe,韓籍 H. Lim,日籍N. Kawakami,以色列籍C. Czernowin……。
他為斯洛維尼亞電台及電視台錄製了好幾首音樂作品,並且發行了他的獨奏CD Obcutja/Feelings 完美呈現出手風琴在20世紀獨特創作的樂音,另外CD”Amore,amore…”手風琴和女高音吟唱,扣人心弦,百聽不厭!
2004年受邀到斯洛維尼亞Ljubljana 音樂院擔任手風琴教授,並且於2009-2012年在此音樂院教授手風琴主修。2008-2017年任教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4-2015年國立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教清華大學。
手風琴是屬於「活動簧片」的樂器。這種發聲物理原理取自於簧片受到空氣及周圍的氣流收縮所造成的結果。早期由Michael Protaerious 在他的著作「Syntama Musicum」中有記載。其實在1792年,莫札特的時代,Abbot Vogler有將這種原理運用在管風琴內。在這之前,簧片都只是由撥奏而發聲,和現在的手風琴發聲方式不太相同。手風琴,經過多次改良後,控制簧片發聲的方式比較精細,以致於氣音不再這麼明顯。手風琴的發聲方式最終還是歸朔到2700 BC 中國樂器「笙」。 手風琴的發聲方式是氣流藉由壓與拉的方式,在簧片由金屬固定的狀況下發聲。此樂器根據歷史,推測是在13世紀,由馬克波羅帶入中亞,或是由塔塔族人和俄羅斯人在遷移人口的時期帶入的。在這張專輯裡所使用的鍵鈕手風琴其右手是5個半的八度,左手則有四排的按鈕。雖然此樂器配置可以和雙層鍵盤(two-manual) 手風琴媲美,但是其聲音特色還是較類似於管樂。左手「單音系統」自由低音手風琴是在20世紀初發明的。此種手風琴已經不需要再轉調或改譜就可以演奏。自1927年實行這個結構改良後,提供作曲家和手風琴家的便利性,順利將手風琴推廣於當代以及未來的藝術發展。
史卡拉第,義大利人,生於那不勒斯。是家裡面十位孩子中排行第六,為亞利山大,史卡拉第的兒子。亞利山大為拿坡里18世紀歌劇創使人。史卡拉第後來也不負眾望成為當時的精湛的鍵盤演奏家。有趣的是,他比其他當時兩位重量級作曲家,韓德爾與巴哈,晚兩個月出生。雖然他的作品並不像其他兩位作曲家有著輝煌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但是,史卡拉第對於海頓與莫札特在創作方面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雖然,他本人也和父親一樣有著不少歌劇的創作,然而,他主要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是簡短卻精緻的大鍵琴「奏鳴曲」。嚴格來說,那些曲子的格式不能當作奏鳴曲來看,因為相繼之後,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把奏鳴曲的架構發揮到淋漓盡致,但是,史卡拉第共譜了將近600首類似的作品。在這些作品裡,曲子大多數的架構分為兩個片段。作曲家利用重複兩個片段的方式,在當中使用用顫音、跳音、左手交叉彈奏等技巧高超多變性賦予了史卡拉第獨特的音樂風貌。以鍵盤技巧上來看,蕭邦是繼史卡拉第之後延續推動鍵盤技巧的影響力人物。

內容註

(2:30) --. (2:03) --. (2:43) -- Sonata D minor, K 9, L 413. (3:00) --. (2:36) --. (3:30) --. (2:13) --. (5:42) --. (3:25) --. (6:20) -- Sonata F# minor, K 25, L 481. (3:19) -- Fuga K 30, L 499. (3:44) --. (1:59) --. (3:21) --. (2:46) --. (3:01) / Scarlatti, Domenico. Sonata G major, K 146, L 349. Sonata A minor, K 149, L 93. Sonata A major, K 322, L 483. Sonata A major, K 39, L 391. Sonata A major, K 208, L 238. Sonata D minor, K 1, L 366. Sonata D minor, K. 52, L 267. Sonata D major, K. 33, L 424. Keyboard Sonata K. 466 in F minor. Sonata C minor, K 11, L 352. Sonata F minor, K 69, L 382. Sonata E minor, K 198, L 22. Sonata G major, K 55, L 335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