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8
0
0
0

威爾第 安魂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威爾第:安息彌撒曲
提到威爾第,一般都會想到他所創作的「茶花女」「弄臣」「阿依達」等歌劇。不過,他也寫過不少聲樂與器樂作品。而在聲樂作品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安息彌撒曲」。此曲原題為「為紀念孟佐尼逝世的安息彌撒曲」(Messa da Requiem per l'anniversario della morte di Manzoni),是追悼義大利文豪亞歷山達羅‧孟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 -1873)而在他逝世周年紀念日(1874年5月22日),於米蘭聖馬可教堂首演。此曲常與莫札特、佛瑞的作品,並稱為「三大安魂曲」之一,也被稱為「最華麗的安魂曲」。
1830年代前半,威爾第還沒有成為歌劇作曲家以前,他就為故鄉布塞托的教堂寫過幾首樂曲。不過這些樂曲大多散失,現在都不會有人演奏。1868年歌劇大作曲家羅西尼去世時,他提議其他義大利作曲家(包括他自己,共有13人)共同製作「為羅西尼的安息彌撒曲」。當時還組織專門委員會,講好演奏日期是羅西尼逝世一周年的1869年11月13日,會場在羅西尼成長的波隆那聖伯多祿主教座堂。威爾第自己決定負責寫「拯救我」(Libera me)部分,並很早就作曲。但其他作曲家的進度落後,還有波隆那歌劇院經理對義務公演表示難色,顯出優先公演平常歌劇的態度,於是這計畫遲滯無法進行。雖然想更改演奏地點或延期,但這集體創作「羅西尼安魂曲」的計畫最後還是未成功。
義大利有一位對義大利浪漫主義影響很大的作家孟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1873),他的代表作是「約婚夫婦」(I promessisposi )。這位作家,是威爾第從青年時代就最敬愛的小說家。他在十多歲時,曾以孟佐尼對拿破崙之死亡而作的悼詩「五月五日」(Ilcinque maggio )為歌詞寫過一首歌曲(此曲的樂譜已佚失,可能是他自己廢棄)。不過,他要到1868年才得與孟佐尼見面。
1873年5月22日孟佐尼去世,這讓威爾第很悲傷。他沒有參加葬禮,但在6月3日私人到他墓地追悼。大概在這時候,他有譜寫「追悼孟佐尼的安息彌撒曲」的念頭。威爾第透過理可第樂譜出版社向米蘭市長提案,為孟佐尼演奏一首「安息彌撒曲」。條件是首演費用由市方負擔,印刷樂譜費用由威爾第支出。這一次,他不再提集體創作的計畫。
1873年夏天,威爾第在巴黎完成此曲的一大半,到次年4月,大概就脫稿了。曲中,「流淚之日」(Lacrimosa)是移用歌劇「唐‧卡洛斯」(Don Carlos)於1867年在巴黎首演時,因時間關係刪除的部分;「拯救我」(Libera me)則移用上述「羅西尼安魂曲」中自己作曲部分。歌詞是標準的安息彌撒經文,除「求主垂憐」(Kyrie)部分是希臘文外,其他都是拉丁文。
全曲由7曲構成,其中3曲又包括數段音樂。

摘要註

The documentary introduces us to Verdi's beautiful homeland, the region of Parma. From the little village called Le Roncole in the vicinity of Parma, where Verdi was born, to the estate close to Parma, where Verdi always came back to and chose to spend most of his life. We get to know how Verdi 'lives on' in the region and has even formed the area-from the everyday life of a simple peasant to the life of a big opera star, Leo Nucci, who is a regular guest at the Verdi Festival in Parma.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