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爾頌 第3號交響曲, 作品56 - 蘇格蘭
- 題名: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ch) ; The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 26 / Mendelssohn.
- 作者: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 其他作者:
- Harper, Heather, 1930-
- Baker, Janet, 1933-
- Klemperer, Otto, 1885-1973.
-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Hebriden
-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Symphonies, no. 3, op. 56, A minor
-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Sommernachtstraum
- Philharmonia Chorus (London, England)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其他題名:
- Hebrides overture
- Fingal's Cave
- 孟德爾頌 赫布理群島序曲
- 孟德爾頌 芬加爾洞窟
- 孟德爾頌 第3號交響曲, 作品56 - 蘇格蘭
- 孟德爾頌 蘇格蘭交響曲, 作品56
- 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 出版: Japan : Warner Classics 2018.
- 主題: Symphonies. , Overtures.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CD/26B/C026919.htm
- 一般註:C026919 為SACD Super Audio CD ; 此片只能在專用SACD Player播放使用
- 演出者註:Heather Harper, soprano ; Dame Janet Baker, contralto ; Philharmonia Chorus ;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Otto Klemperer, conductor.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141272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孟德爾頌:交響曲第3號a小調「蘇格蘭」
爾頌有第1號到第5號5首交響曲。不過,其號碼是依照出版樂譜的次序所編,而不是依照創作次序。現在的編號是依此慣例承繼下來,以致第3號「蘇格蘭」被誤認為是第3首譜寫的交響曲。
其實,孟德爾頌在1824年完成「第1號」,之後,在1832年完成「第5號宗教改革」,1833年「第4號義大利」,1841年「第2號」(有時被稱為「頌讚歌」),到1842年才譜寫「第3號蘇格蘭」,因此「蘇格蘭」是應該被編為「第5號」的作品。「第4號義大利」與「第5號宗教改革」在孟德爾頌逝世後才出版。
另外,孟德爾頌在1821年12歲時起,到1823年為止,兩年之間曾譜寫由弦樂器編組的小規模管弦樂團演奏的交響曲12首。這些作品,現在被稱為「弦樂交響曲」或「Sinfonia」(義大利語,即指「交響曲」),與以後5曲由大規模管弦樂團演奏的5首交響曲有所區別。
交響曲第3號a小調「蘇格蘭」(Sinfonie Nr. 3 in a-Moll op. 56,“Schottische” MWV N 18)是孟德爾頌在1830年到1842年之間作曲的交響曲。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首交響曲。此曲是孟德爾頌在旅行蘇格蘭時開始構想,因得此名。這曲是浪漫主義音樂交響曲的代表作之一,全曲共有4個樂章,孟德爾頌指示4個樂章要連續演奏。不過,各樂章都以終止式明確區分,因此其連續性比較鬆弛,與同樣需要全樂章連續演奏的舒曼交響曲第4號相較,不很一樣。後者很注重交響曲全體的統一性與連結,前者則好像並不特別意圖把各樂章連結融合。
1829年3月,孟德爾頌演奏他發現的巴赫『馬太受難曲』,5月往訪英國。他旅行蘇格蘭,7月30日造訪愛丁堡以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家而著稱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並在宮殿旁邊的修道院遺跡得靈感寫下16小節樂句。這就成為「蘇格蘭」交響曲序奏部的旋律。孟德爾頌在次年旅行義大利,着手譜寫交響曲第4號「義大利」,1835年還就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事情一忙,「蘇格蘭」交響曲就有10年以上沒有繼續譜寫。直到1842年1月20日才在柏林完成全曲,當時孟德爾頌33歲。孟德爾頌與莫札特一樣,以快速作曲聞名,但這首作品屬於例外。
首演是1842年3月3日,由孟德爾頌本人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舉行。當年5月孟德爾頌第7次訪問英國時,在白金宮謁見維多利亞女皇,並得到允許把此曲呈獻給女皇。1843年出版的樂譜附有獻辭。
一般都認為此曲是浪漫主義的描寫性音樂,其中還注重古典主義的原則──如使用奏鳴曲式、重視第1樂章與終樂章等。此曲的4個樂章都使用奏鳴曲式,但同樣是奏鳴曲式,也有輕重之分,因此比起第1與第4頭尾兩個樂章,中間第2與第3兩個樂章的結構就較輕。
另一方面,此曲沒有太多的浪漫因素。雖然交響曲本身有「蘇格蘭」之名,但對樂曲的各旋律、各部分、各樂章都沒有任何說明。只在初版樂譜的第4樂章有速度記號Allegro guerriero(如戰爭的快板),但這一指示在現在的樂譜上也沒有了。然而各部分的旋律都充滿感情,均能打動聽者的心弦,這一點與浪漫主義其他各作曲家沒有兩樣。前此,即使是小調的交響曲,其奏鳴曲式的第2主題多採用大調,但這首「蘇格蘭」4個樂章中的3個,都採用小調,這一點也很值得注意。
1843年1月,孟德爾頌在出版本曲樂譜之前,臨時寫給出版社的信中說,為了使聽者對各樂章的音樂有更具體的映像,希望把幾句話記載在樂譜的開頭,而為第4樂章的句子是“Allegro guerriero und finale maestoso”(如戰爭的快板與莊嚴的終曲)。不過,以後發行的版本,這些句子都沒有再使用,已如前述。
在第4樂章的尾聲部,以全休止符靜止後,又引入新旋律以改變樂曲氣氛的手法,舒曼在1845年到1846年間創作的交響曲第2號中也可看到。不過,兩者的氣氛與效果相當有差異。由此推測,舒曼很有可能聽到「蘇格蘭」而受其影響。
名指揮家克倫貝勒對此尾聲後半部頗有意見。他在1960年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灌錄的「蘇格蘭」是依照原樂譜的一般演奏,但1966年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現場錄音,則刪除第4樂章尾聲後半95小節,以根據第2主題寫成的尾聲替代。在這場演奏中聽不到A大調的新旋律,音樂維持小調靜靜結束。
內容註
The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 26 --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ch)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 61 (incidental music) / Mendelss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