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25
1
0
0

聖桑 第3號交響曲, 作品78 - 管風琴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啟示錄 網站 【名曲漫談】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漢斯力克認為,十九世紀法國值得一提的器樂作曲家,除了白遼士外,就只有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一人而已。雖然這個觀點不免失之「德奧」,但事實上自白遼士以降,在法國交響曲的創作上,聖桑的確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法國交響曲創作的發展有其傳統淵源,與海頓差不多同時期,葛塞克(Gossec,1734-1829)雖然出生於荷蘭,但到音樂歷程主要在巴黎發展,他便寫有五十首交響曲,算是法國交響曲創作的開山老祖。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誕生雖然令人驚豔,但畢竟絕世天才的風範不易繼承,之後的湯馬斯、古諾、比才等人的交響曲繼承的是源自拉謬、盧利高雅清澈的傳統。而這樣的傳統在聖桑最著名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中清晰可聞,這位立基於法國音樂傳統,融入自己圓熟風格的作曲家,以「管風琴」交響曲讓白遼士的「幻想」不致太孤獨,同時大大地提昇法國交響曲的世界評價。
被稱為「法國的孟德爾頌」的聖桑其實是位浪漫時期的文藝復興人,也就是說他除了作曲之外,在各方面的才華也相當出眾。他三歲便能作曲,除了是鋼琴與管風琴的演奏奇才外(他可以一邊看報紙一邊彈奏音階),他還是樂團指揮。同時對繪畫、哲學、文學、戲劇都有專擅,作曲數量也遠超過同輩作曲家。這樣博學的作曲教授,難怪他所教授的作曲課總是大爆滿。他的音樂風格清新明快充滿邏輯感,情感率真不造假,為浪漫法國樹立清新的典範。
聖桑父親為法國內政部官員,不過在他出生(巴黎)不久即死去,因此由母親與祖母撫養他長大,在祖母教導下學習鋼琴,認識貝多芬、海頓、莫札特、拉謬等人的作品。聖桑七歲拜入史他馬第門下正式學習鋼琴,十一歲舉行第一場獨奏會。之後與瑪雷頓學和聲、對位,與布諾亞學管風琴,認識巴哈、韓德爾音樂之美,還曾經贏得風琴演奏第一獎。
1848年聖桑進巴黎音樂院(十三歲)與Halevy學習作曲,同時還私下拜入古諾門下。雖然1852年他參加羅馬作曲大獎失利,卻已經累積一定的實力了。因此同年他贏得「聖采西麗亞協會獎」(Sainte Cecile),透過該協會更進一步認識孟德爾頌、白遼士、舒曼、華格納等作曲大家。1864年聖桑在作曲界已經頗有名望,但他再度挑戰羅馬大獎失敗。四十六歲聖桑被選入巴黎音樂院院士,雖然有其他院士表達鄙視之意,但對聖桑來說是實至名歸的榮譽。
自幼作曲天份就如同莫札特般早慧,聖桑寫作的樂曲數量眾多且種類廣泛,歌劇、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風琴曲、聲樂曲幾乎有傑作。能夠具有如此源源不絕的創作力,主要歸功於聖桑深厚的藝術底子,他對於繪畫、哲學、文學、戲劇等領域都有專長,在講究個人主義的浪漫時期來說,聖桑的博學廣聞宛如文藝復興人般令人景仰。
管弦組曲方面,「骷髏之舞」、「奧姆法爾的紡車」、「阿爾及利亞組曲」、「動物狂歡節」都是聖桑知名傑作。尤其根據法國詩人安利‧卡沙里的詩作的「骷髏之舞」,表現出夜晚墳場情景的旋律是音樂會常演曲目。「阿爾及利亞組曲」則是喜歡旅行的聖桑到北非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旅行感想,取材當地民謠讓曲風充滿東方味。「動物狂歡節」是1886年他從布拉格到維也納度過狂歡節的作品,其中「天鵝」一段最為知名,不過全部組曲則於他過世後才完整出版。
在協奏曲方面,聖桑寫有五首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大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裡頭以第二號,曲風類似孟德爾頌的「義大利」交響曲最為名。小提琴協奏曲則以獻給薩拉沙泰、旋律動聽迷人的第三號最出名。在大提琴協奏曲方面,以他的第一號較為出名。「序奏與輪旋隨想曲」形式特殊,是為小提琴與樂團所寫,但卻不是小提琴協奏曲,幾乎每位小提琴演奏名家都不會錯過。
歌劇方面,聖桑共寫有十四部之多,但如今則以「參孫與達莉拉」最人熟知。這部聖經歌劇敘述大力士參孫與艷姬達莉拉的故事,融合神劇以及韓德爾風格是浪漫時期歌劇難得的清新之作。詠嘆調「我的心為你的歌聲而開」、「春醒了」以及「飲酒歌」較知名。
聖桑一生寫有五首交響曲應是件沒有爭議的事,不過五首中只正式發表過三首,也就是只有三首有正式作品編號,而第三號「管風琴」交響曲就是三首正式發表的交響曲中的最後一首,同時也是聖桑五首交響曲中的最後一首。至於那兩首沒有正式發表的交響曲,則在完成時間上成為音樂史家的考據難題。
我們先來看三首有編號的交響曲,1853年聖桑十八歲時寫下降E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2,他將此曲「匿名」寄給前輩,被誤以為是德國不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白遼士、古諾等人對這首作品都相當欣賞,也建立起他對交響曲創作的信心。1859年聖桑完成a小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55,此曲編制小沒有使用長號,以古典形式表現師法孟德爾頌、舒曼,如今較少演奏。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作品78完成於1866年,與「第二號交響曲」相隔二十七年之久,此曲紀念李斯特同時也是本文主角。
至於那兩首聖桑未出版的交響曲,到底完成於何時?就頗有爭議!多數的說法指出,聖桑1856年完成「F大調交響曲」、1859年完成「D大調交響曲」,也就是說這兩首未發表的交響曲寫於第一、二號之間。不過,另外也有一說早在聖桑十五歲時(也就是他進巴黎音樂院三年後)的1850年便完成「A大調交響曲」,至於1856年的F大調「Urbs Roma」則獲得聖采西麗亞協會獎。
總之,以編號來說是「第三號」的「管風琴」交響曲,以創作順序來說是聖桑的「第五首」交響曲。
聖桑認為「作曲家作曲,就像蘋果樹上長蘋果一樣自然。」而他的「管風琴」交響曲的誕生,在法國那個時代也的確就像蘋果樹長蘋果一樣般自然地誕生。在聖桑的創作風格中,德國樂派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尤其在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上,他延續維也納風受到莫札特、巴哈、舒曼、孟德爾頌等人影響同時融合他自己繼承的法國傳統。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問世的時代是十九世紀即將結束,在當時(白遼士之後,德布西以前),法國音樂主要分成兩大流派風格,即聖桑與法朗克。法朗克一派的風格充滿歌唱性,配器接近德奧充實感,但和聲感較不透明,他的有學生丹迪、杜帕克、蕭頌等人,音樂傳達出一股神秘熱情的感覺。而聖桑的樂風以古典為基礎,散發著浪漫情愫融合舞蹈的律動,和聲清澄充滿流動的感覺,同時開啟法國印象主義大門,同時他對法朗克一派的音樂也略有意見。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敗北!法國各界為了激發民族自尊心,紛紛興起與德國抗衡的心態,作曲家們當然也捲入這風潮,因此法國作曲家前仆後繼地流行寫起德國人最擅長的交響曲,想要與之一較長短。因此包括︰Messager(1853-1929)1875年寫「四樂章交響曲」,佛瑞寫「d小調交響曲」(1884),拉羅寫「g小調交響曲」(1886),法朗克寫「d小調交響曲」(1889),杜卡寫「C大調交響曲」(1897),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1887),另外Magnard(1865-1914)留有「四首交響曲」,Ropartz(1864-1955)留有「五首交響曲」……等眾多「法國交響曲」出籠。此外,柴可夫斯基、德弗札克等標榜民族樂風的國民樂派大將的出現,更刺激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的創作動機。
普法戰爭後,聖桑以「發揚法國藝術」為號召創立了「國民音樂學會」,到了1900年將「聖歌學校」發展成「高級音樂學校」為近代法國音樂之重心(羅曼羅蘭說這是1870-1900年法國音樂的重要搖籃),後繼者包括佛瑞、德布西。他們的目標就是超越華格納的音樂觀念。結果,1885-1886年聖桑旅行德國,不經意地捲入激烈的德、法音樂論戰,德國人不許聖桑音樂在當地演出,法國人也同時強烈質疑華格納價值﹗趁此紛爭空檔,聖桑在受委託的情況下寫下這部曠世巨作。
在當時,1885年七月倫敦愛樂學會(現皇家愛樂協會)委託︰古諾、德利伯、馬斯奈、湯馬斯等四位法國知名歌劇作曲家創作交響曲,未果,同年八月倫敦愛樂學會改委託聖桑寫作一闕交響曲。當時英國樂壇甚至整個英國社會對聖桑的音樂愛戴有加,尤其英國皇室對他十分禮遇。可能是英國人喜歡管風琴音樂,而1871年聖桑到倫敦亞伯特露了一手高竿的管風琴演奏,也有可能聖桑音樂傳達出那股不太熱情的熱情,符合英國人的紳士味吧﹗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也是聖桑紀念李斯特之作,此曲部分樂念事先聖桑就彈給李斯特聽過。聖桑與李斯特兩人交情匪淺,李斯特曾大力促成他歌劇「參孫與達利拉」首演,聖桑著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也曾寄給李斯特指點。因此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擅彈管風琴的聖桑更進一步師法李斯特的「匈奴戰役」,將該樂器引進管弦樂曲中,並在樂譜上註明A la Memoire Franz Liszt作為摯友於拜魯特臨終的獻禮。
接下來我們必須談談聖桑與管風琴的深厚淵源,才能理解為何他會在交響曲中加入管風琴的演奏﹗早在1853年,曾獲得管風琴演奏獎的聖桑,擔任巴黎聖瑪麗教堂風琴師,五年之後(22歲)更進一步前往有「風琴師權威地」之稱的馬德林教堂,同時在此位置一待二十多年。因此管風琴對聖桑來說,並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這樣單純的一個概念,更是生活息息相關的夥伴。管風琴幾乎媲美整個管弦樂團華麗雄壯的音色,更在十九世紀後半達到頂峰,當時法國製造管風琴的技術大為進步,管風琴的聲音成為可以與管弦樂團抗衡的精采素材,因此聖桑便有將多年與管風琴的深厚情愫具體化的做法。
管風琴最早起源為牧神(Pan)笛,後來發展出排笛、裝上風袋的蘇格蘭風笛、大型管風琴等形式。管風琴的構造複雜而且設計並無制式規範,只有鍵盤、音管、音栓、風箱等大架構相同而已。例如,以類似鋼琴的多層黑白鍵盤來演奏外,還有控制音管的腳鍵盤。音管方面有無簧管(笛管)以及單簧管(簧管)兩種,音管形狀則有開、閉、半開的區別外,還有圓柱、圓錐體的不同,材質方面則以金屬、木頭為多。此外,風箱鼓風吹氣,再透過音栓控制風箱風量又是一門學問。因此,無論規模大小、管數、音管材質、擺放教堂中的位置等問題,對管風琴來說都各有各的學問。
除了拿管風琴豐富的聲音表現來與管弦樂團抗衡外,在管弦樂團配器方面聖桑在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中也格外費心。他延續過去管弦配器的特色,呈現法國管弦配器與德奧不同的精緻感,特別強調對樂器基本音色的信賴,也就是保持樂器原始聲底的清澈而不與其他樂器群過度混用,經常以清新的木管為主旋律線。以精緻、經濟的手法,編織出一種富邏輯、明亮、悅耳、精準、優質、熱情略少的管弦織度。因此,有人稱聖桑為「法國的孟德爾頌」,說明他的音樂充滿天才、優雅洋溢,也有人稱他為「不激情的完美主義者」。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在這些聖桑固有特質外,還可以嗅到舒伯特的樂天自然以及華格納恢弘氣度。1886年5月,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在倫敦首演,由作曲家親自指揮登場,音樂會上另一首發表作品為聖桑「第四號鋼琴協奏曲」。1887年1月回到巴黎首演,聖桑的老師古諾聞畢大為感動,直誇聖桑為「法國的貝多芬」﹗
聖桑對自己這首曲子,也有深刻細膩的描述:「第二樂章開始是強而有力的主題,緊接著是第一樂章開始主題的第三次變化,情緒更為激動!引入一種幻想情緒,清楚地表現在急板,樂句上升到管弦高音域且停留,感覺像蔚藍晴空般,完全改變第一樂章開始主題的基調……,由弦樂群分散與鋼琴四手連彈來表現,管風琴與整個樂團再加以重複。」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利用特別的循環曲式寫成,樂曲發展緊密、內容紮實,再加上演出時間只有大約35分鐘左右,因此是相當容易欣賞的浪漫派交響作品。年過半百的聖桑(他活了86歲),此時創作技法已趨近圓熟,交響曲、交響詩、歌劇、協奏曲、室內樂、藝術歌曲等多面向的曲類都已有豐富經驗,這位「千手觀音」便將成熟的記法精準地在這首作品中展現出來。
在樂團編制上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算是相當龐大的,除了龐然大物「管風琴」的參予之外,還動用兩位鋼琴演奏者在一架鋼琴上四手聯彈!此外,三支長笛(第三支兼吹短笛)、兩支雙簧管、兩支豎笛、一支英國管、一支低音豎笛、四支法國號、三支小號、三支長號、一支低音號、弦樂群、打擊樂組(定音鼓、三角鐵、鈸、大鼓)。
本樂曲分兩個樂章,而實際上每一個樂章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因此您也可以將此曲看成標準的古典交響曲的四樂章形式,許多唱片錄音也都當成四樂章以四音軌分段。第一樂章第一部份為六八拍,先有一段十一小節的慢板序奏之後接主部自由奏鳴曲形式的中庸快板。主部呈現循環主題以及其他相關主題形成主題群,以呈式、發展、再現的奏鳴曲形式進行但比較自由浪漫,循環主題經過巧妙地轉調、變形、壓縮鋪陳出此部份的精華。第一樂章第二部分轉入降D大調四四拍,是稍慢板類似三段體的曲風,以調性來說降D大調有著大調的堂皇卻又帶有小調隱晦,是值得令人細細品味的中間調,再加上一開始聖桑以管風琴低沉的和聲鋪陳,搭配上弦樂群、木管群輪番浪漫的旋律主奏,再經過簡單的變奏完成第一段。中段依然以循環主題出現,雖然短小但氣質非凡,令人意猶未盡,之後結尾又回到降D大調上。
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為c小調六八拍,是具有詼諧曲性格的中庸快板。取法貝多芬第三樂章此用詼諧曲形式,此段聖桑以兩個衍生出來的主題為重心,更強化聽者心中的印象。第二樂章第二部分為C大調二二拍,是能夠讓管風琴充表現充滿遁展風的急板。此為全曲最精采華麗的部分,新的動機、主題出現但卻不脫第一樂章的親密關係,再主題動機的積極的變化轉調中,管風琴呈現莊嚴深邃的威猛,再加上鋼琴四手聯彈的加入,宛如深沉夜空中的煙花火光。透過遁展曲風處理循環主題,在規模上逐步擴大不僅回顧先前樂念,更營造出無比的終曲壯闊感﹗聖桑巧奪天工的配器加上縝密的樂思,造就了這首難忘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達到天人交融的境界。

內容註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 organ (34:19) / Camille Saint-Saens -- Symphony in C / Georges Bize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