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07
0
0
0

韋瓦第 4首小提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小閔的古典音樂世界 網站
全球限量500套
米爾斯坦是二十世紀演奏生命最長的小提琴家,十二歲便在葛拉祖諾夫指揮下演奏其協奏曲,八十四歲還與萊因斯朵夫、紐約愛樂合作貝多芬協奏曲。西格提、艾爾曼、曼紐因晚年演出都感慨技不如前,米爾斯坦從沒發生這樣的困惑。
米爾斯坦一生錄音無數,一般以兩次巴赫無伴奏為集中顛峰,一次是五○年代中期在Capitol,另一次是七○年代中期在DG。米爾斯坦以貴族氣質見長,雖然不是成長於宮廷或富豪。他擅於轉化感傷耽溺為孤高自信,琴音常有震懾人的奇妙光澤。
1979 年11月5日,俄國小提琴家米爾斯坦在卡內基音樂廳開了一場獨奏會,樂壇上所有抽得出空、人在紐約的小提琴家都到了,包括帕爾曼和約瑟夫.法克斯,他們之所以前來,是因為他們心知,隨著米爾斯坦年歲日高,一個美好的小提琴演奏年代就要過去。身為代表由19世紀名家奧爾所傳下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最後的傳人,他們那一輩的提琴家,從艾爾曼到賽德爾,都已凋零殆盡,徒留米爾斯坦一人將那美好的琴音飄散在人間。然而諷刺的是,其實米爾斯坦是這一派小提琴家中,最沒有俄羅斯學派氣味的一位。這並不是說他沒有海飛茲那種讓人瘋狂的技巧,或是艾爾曼那種討好觀眾的本領,只是,他似乎總是將這些多餘的本事視若無物,而較在意他所演奏的音樂。或許上天真的在創造世人時,帶著點諷刺性的幽默感,所以他造了海飛茲這樣完美的提琴家,卻又在同一時間造了一個完全不一樣,卻也同樣完美的米爾斯坦,讓世人在兩人之間,為誰比較完美、誰比較偉大爭論不休。
米爾斯坦出生於1903年12月31日的敖德薩,四歲開始學琴,他早期最重要的老師是教出了歐伊斯特拉夫和柯岡的史托利亞斯基,史氏讓他在十歲就公開拉奏葛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而指揮者就是作曲家本人,12歲時他來到奧爾在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班上就學。成長後的他完全不受俄國大革命影響,照樣在俄國受到歡迎,他遇到了霍洛維茲,兩人因此組成二重奏,是俄國當時最受歡迎的年輕樂手。1924年,他們在好心政府官員的催促下出國演奏,從此不再返國,幸運逃過了史達林即將展開的獨裁統治。這之後一直到過世,米爾斯坦都未曾再返回祖國。但霍洛維茲和米爾斯坦的際遇卻大相逕庭,霍氏一來就大受歡迎,米爾斯坦則轉投比樂派大師易沙意習琴,並深受其影響,隨後他就轉往美國發展,深受托斯卡尼尼垂青。二戰後他回到歐洲發展,並定居倫敦。
米爾斯坦最讓人訝異的地方在於,他的演奏始終能不受歲月的影響,長保如一,即使年長後染上關節炎,他的技巧依然一如年輕。他一直演奏到1987年他83歲時,才因為手臂骨折宣布退休。但這不表示他的演奏是一貫不變的,相反的,他的詮釋隨著每一季演出,時間推移,總是在改變著,每一份他所灌錄的新錄音中,他對同一首樂曲的詮釋從未像舊錄音那樣,他似乎相信要讓聽眾聽到新的、不同的詮釋才是演奏家的職務,所以,他在布拉姆斯和貝多芬協奏曲的裝飾奏,也總是不斷改寫。在小品上,他很早就已經固定自己的品味,從來沒有跟著樂壇風潮的變化在走,早在其他小提琴家不演奏巴哈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時,他就常在獨奏會上排出這套曲目,而當大家紛紛將西貝流士、艾爾加、帕格尼尼或魏奧當協奏曲排進演奏會時,他則始終不為所動。
米爾斯坦一生擁有過三把史特拉第瓦里名琴,分別是1703年的Dancla,1710年的ex Dancla和1716年的Ex Goldmann(後來改以他的妻子Marie Therese之名命名),從這些1955到1966年的錄音中,我們可以細細品味這三把名琴的細微差異。

內容註

F.1, no. 106, in A major -- F.1, no. 2, in C minor -- F.1, no. 3, in C major -- F.1, no. 5, in A major / Vivaldi.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