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爾頌 第3, 4號交響曲
- 題名: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 "Scottish"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 Mendelssohn.
- 作者: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composer.
- 其他作者:
- Solti, Valerie, 1937-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Burton, Humphrey, 1931-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Villella, Frank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Minton, Yvonne, 1938-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Gilmer, Martha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Solti, Georg, 1912-1997. conductor, writer of added commentary.
-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Symphonies, no. 3, op. 56, A minor
- Mendelssohn-Bartholdy, Felix, 1809-1847. Symphonies, no. 4, op. 90, A major
- 其他題名:
- Symphonies.
- 蕭提&芝加哥交響樂團錄音全集
- 孟德爾頌 第3號交響曲, 作品56 - 蘇格蘭
- 孟德爾頌 第4號交響曲, 作品90 - 義大利
- Scottish.
- Schottische.
- Italian.
- Solti Chicago ;
- 出版: European Union : [manufacturer not identified] ℗2017.
- 叢書名: Solti Chicago : the complete recordings ;CD 64
- 主題: Symphonies.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CD/27A/C027064.htm
- 一般註:Originally released in March 1986 as 414 665.2DH ℗1985 Decca Music Group Limited. Issued in 2017 as part of a 108-disc boxed set. Book with track information and program notes by Georg Solti, Valerie Solti, Humphrey Burton, Frank Villella, Yvonne Minton and Martha Gilmer in English with German translation (180 pages : photographs) accompanies set.
- 演出者註: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Sir Georg Solti, conductor.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141518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之一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 1912 - 1997)逝世20週年,以及慶賀芝加哥交響樂團創立125週年,DECCA特別推出這套包含108張CD,收錄大師與樂團合作的完整錄音全集。
蕭提大師與DECCA簽約合作長達半個世紀以上,所完成的錄音共贏得33座葛萊美獎的肯定,成為有史以來獲此獎項最多的音樂家,而其中24座即是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共同獲得。他們合作始自1969年,當年蕭提接任樂團的音樂總監,在前任指揮所樹立的基礎上,進階操練出其更雄厚的演奏實力,並將之打造為音響宏大、銅管聲部威猛強烈、舉世無雙的樂團。在大師的帶領下,將樂團推向另一個高峰,成為足與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並駕齊驅的世界級頂尖樂團。
芝加哥交響是全美最優秀的樂團,由芝加哥商人諾曼.費(Charles Norman Fay)在1891年提議成立,並請來當時最著名的指揮湯瑪斯(Theodore Thomas)擔任音樂總監。1905年由史托克(Frederick Stock)繼任,由於他高瞻遠矚的長久經營策略,為樂團打下穩固的基礎。後又有杜佛(Désiré Defauw)、羅金斯基(Artur Rodziński)和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分別帶領過。1953年由素以指揮精準嚴厲著稱的萊納接任該團總監,在他嚴格的訓練下,樂團可說脫胎換骨,發出一種精練準確,又兼有華麗細緻的聲音,所謂「芝加哥交響樂風格」就是萊納領導的十年中建立起來的。1969年蕭提接任、1991年由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繼任,目前則由慕提(Riccardo Muti)執掌。
本套專輯內容依照錄音年份編排,每一張CD均以原始的專輯封面呈現,從最早於1970年3月錄製的馬勒第5號交響曲,以至最終於1997年3月在樂團所屬音樂廳錄製的蕭士塔高維契第15號交響曲。其中更附錄一本厚達180頁的豪華精裝解說冊,內容包含了蕭提遺孀的序言、回顧大師音樂生涯的專文、指揮所使用的樂譜,以及許多芝加哥交響樂團珍貴的檔案資料等等,其非凡價值不言可喻。
全套專輯忠實紀錄了蕭提大師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二十餘年的珍貴成果,他們一同以強大的意志與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揮灑出雷霆萬鈞且暢快淋漓的音樂篇章。透過這套包裝精美的重量級企劃,樂迷得以完整見證何謂大師風範並見識真正的頂尖樂團。限量版珍藏絕對超值,絕對不容錯過!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孟德爾頌:交響曲第4號A大調「義大利」
孟德爾頌,1809年生於漢堡,1847年逝於萊比錫,享年38,可與莫札特相比擬的短壽,其音樂天賦也可與莫札特相比擬,但可能是音樂家裡最幸福的一位。逝世時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累了,非常累。」(Ich bin müde, schrecklich müde.)。有關孟德爾頌的介紹網路上很多,有的也很詳細,因此這裡就不再多說,請讀者自己在網路上找吧。
孟德爾頌誕生在富裕的銀行家家庭,一生都沒有吃到苦頭,因而有人說他的音樂沒有深度,也缺少感動。其實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因為天才究竟是天才,不會沒有吃到苦頭,其天賦就消失掉。孟德爾頌的音樂或許沒有人生苦惱的深度,但是這並不是說他的音樂,都是泛泛之作。他的作品,都充滿他獨有的魅力。有才能的作曲家,就會譜出會讓人感到才能的音樂。
他的音樂的魅力是什麼?如以「義大利交響曲」為例,就是給人明朗的印象;雖然是小型卻很完整;不脫離古典主義的範疇,但在終樂章還會使用躍動的薩塔瑞舞曲(saltarello)表現開拓新風格的一面;充滿簡單易記的旋律;兩端樂章輕快如一陣風吹過,中間樂章則歌唱如無言歌;聽來很快樂而沒有深刻的意涵等等,都是他的音樂的魅力。而且,沒有深刻的意涵也是一種優點或特質。一天到晚聽貝多芬或布拉姆斯也太累了,有時也想聽聽輕鬆的音樂。這時候,孟德爾頌就上來了。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共有17曲,但最初的12曲「弦樂交響曲」是練習寫作弦樂合奏的練習作品,因此後來編有號碼的交響曲5首,才算是他的交響曲作品。目前的編號是依出版前後次序編定,但其作曲次序,是第1號、第5號「宗教改革」、第4號「義大利」、第2號「頌讚歌」、第3號「蘇格蘭」。
交響曲第4號A大調「義大利」作品90是孟德爾頌在1831年到1833年間譜作的交響曲。孟德爾頌在1830年10月到翌年4月之間旅行義大利,在羅馬看到狂歡節與格列哥里16世之登基典禮。這首交響曲在這次旅居羅馬時開始譜寫,但未完成就離開羅馬,作曲也中斷。到1832年11月,倫敦愛樂協會委託孟德爾頌譜作交響曲、演奏會用序曲、聲樂曲各一曲,孟德爾頌接受這委託,決定寫完中斷的交響曲交付,並於翌年3月完成。然後以這首「義大利交響曲」,與「芬加爾洞穴序曲」以及一首「小號序曲」替代聲樂曲交給協會。當時孟德爾頌為24歲。「義大利交響曲」的首演是在1833年5月13日,由孟德爾頌自己指揮管弦樂團在倫敦舉行。
這首孟德爾頌的交響曲當中最受歡迎的作品,其特徵為以躍動的節奏、抒情與狂熱、大調與小調之交錯來表現出明暗。這首在旅行義大利時開始著手的作品,除在終樂章使用義大利的薩塔瑞舞曲外,其他就沒有具體的義大利音樂素材,也沒有標題音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