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83
0
0
0

鋼琴大師費奧倫狄諾1998年台灣音樂會實況錄音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這是1998年義大利鋼琴名家Fiorentino在台灣的音樂會實況,完整收錄全場音樂會與安可曲。
並在解說冊裡收錄當年來台灣開大師班的上課照片,以及詳細的大師訪台細節。
音源是音樂廳交給Fiorentino經紀人的原始母帶備份,聲音非常清晰真實!見證大師訪台紀錄的一套珍貴發行!
摘自 MuzikAir 網站 從傳奇中復活 義大利鋼琴大師費蘭悌諾 / 2014-07-31 ‧ 樊慰慈
在既無正式經紀人、又沒有同行引薦的情況下, 一套真材實料的錄音竟為無心插柳的費蘭悌諾廣結善緣, 進而持續點燃他在各地復出演奏的火苗。 面對近世古典樂壇擁擠的舞台生態與林立的錄音版本, 費蘭悌諾傳奇式的復出過程可謂難得的另類現象。
今年初台灣「機瘟」猖獗,不禁令我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歐美古典樂壇,曾因一連串的飛安事故而在短期內折損不少英才,如法國小提琴耆宿提博(Jacques Thibaud,1880-1953)和美國鋼琴奇才卡派爾(William Kapell,1922-1953)即於五三年九、十月間,接連在旅行演奏途中墜機身亡;而有托斯卡尼尼接班人之勢的義大利指揮家肯泰利(Guido Cantelli,1920-1956),也在五六年十一月受聘擔任史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後數日,死於空難。較不為人知的是,其間還有位義大利鋼琴新秀也曾於五四年在赴南美洲演出的路上空中遇險,雖然大難不死,起飛中的舞台事業卻因傷中輟。這位以「拉三」為看家本領的鋼琴家費蘭悌諾(Sergio Fiorentino,1927-)於九○年代傳奇式地復出後,他一生事業戲劇性的轉折看在一位紐約樂評的眼中,還絕不輸於電影《鋼琴師》(Shine)的情節。
費蘭悌諾生於義國西南美麗的港都拿波里,四歲起學琴,十歲便獲教育部獎學金進入當地的San Pietro a Majella音樂院就讀。但他自認在琴藝上最大的獲益並非來自學校,而是從過去聽過像柯爾托、紀瑟金、費雪這些大師的現場演奏中耳濡目染、自我學習。他也特別推崇拉赫瑪尼諾夫本人留下的歷史錄音,認其對自己的音樂詮釋觀點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費蘭悌諾十九歲即以「拉三」為主的曲目通過音樂院畢業考。(三)由於國際音樂比賽在二次大戰後如雨後春筍般萌發,參賽獲獎也逐漸成為許多樂壇新秀步向職業舞台前的一段重要歷練。畢業後的兩年間,費蘭悌諾接連獲得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亞軍(一九四七年),及在義大利熱那亞(Genoa)與蒙扎(Monza)的兩項鋼琴比賽冠軍(一九四八年),其中後項的評審主委是義大利鋼琴巨匠米開蘭傑里。據費蘭悌諾觀察,年長他七歲的米開蘭傑里為人並不友善,而兩人在那次比賽後即未有任何交往。有趣的是,一份來自法國的報導指出,米開蘭傑里曾宣稱「那兒(應指義大利琴壇)就只有我和他(指費蘭悌諾)。」或許兩位義大利鋼琴奇才間還真有段瑜亮情結。
五零年代初,費蘭悌諾的演奏足跡已走遍歐美多國,但旋即遭遇五四年的空難事件,據他本人敘述,當時的驚險狀況是「其中一個引擎在空中掉落,飛機只好緊急折返,迫降機場時一邊機翼竟先著地!」結果他因脊椎受傷而至半身不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連坐下來彈琴都辦不到,如此過了四、五年才逐漸復元。……(但後來發現有異物留在脊椎),至今都仍未取出,還不時困擾著我。」或許在演出無期的情況下,費蘭悌諾於五六年即開始回到拿波里的母校任教。但五九年傷勢好轉後,又在歐洲展開忙碌的演出,並陸續為Saga、Delta等小廠牌錄製超過三十張的LP唱片。不料他卻於六七年再度淡出舞台,全心在Santa Pietro a Majella音樂院教琴,並於七四年起升任正教授,直至九三年退休。
費蘭悌諾曾以教琴負擔太重,無法經常出遠門演奏為由,公開為自己過去的隱退辯解。但九零年代間接促成他二度復出的英國唱片製作人克任普(Bryan Crimp)卻透露,造 成費蘭悌諾隱退的原因不一,但多與其內向、無為的個性有關。他既不習慣為自己宣傳造勢,又沒有和同行「競爭」的衝勁,這一切也反映在他毫無明星架勢的台風上。總之,除了音樂本身,對做為一位鋼琴家能四處旅行演奏、風風光光的那一切,費蘭悌諾都是打從心底地不喜歡。
至九三年退休前,費蘭悌諾大多僅偶爾在義大利國內開些零星的音樂會,及擔任比賽評審。其中較特別的是,他曾於八七年在拿波里鋼琴音樂節中,以四場獨奏會彈完拉赫瑪尼諾夫全套的鋼琴獨奏曲。一九九一年底,六十四歲的費蘭悌諾在羅馬與彼此有四十年未曾合作的聖塔•切契利亞(Santa Cecilia)管弦樂團同台獻奏拉赫瑪尼諾夫《帕噶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出造成極大的震撼,當地報紙樂評以「一位義大利竟渾然不知的偉大鋼琴家」為刊頭標題。不但義大利人差點忘了國內還有這號寶刀未老的大師,更離譜的是,當費蘭悌諾六〇年為Saga所錄的蕭邦夜曲全集於九四年以CD再版上市時,一位美國樂評對老錄音中的演奏在大加誇讚之餘,竟以「英年早逝」表示對這位鋼琴家的惋惜!擺了個大烏龍。
緊接在羅馬成功的演出後,費蘭悌諾於九二年一月三十一至二月三日間,連續在德國四小城開了四場曲目不同的獨奏會,稀世琴風之譽不脛而走。在內行的德國樂迷盛情邀請下,他又藉從音樂院退休之際,於九三年三度赴德開了多場音樂會,而這些精彩的演出實況錄音,不久即傳到英國以發行鋼琴歷史錄音為主的Appian唱片公司,經挑選匯集成了兩張CD一套的專輯《Sergio Fiorentino in Germany》(APR 7036),內容以貝多芬、蕭邦的奏鳴曲及舒曼《幻想曲》為主,加上從李斯特到郭多夫斯基的數首大型改編曲。
此一專輯出版後,獲得包括鍵盤演奏家基普尼斯(Igor Kipnls)等在媒體樂評上的高度推崇。美國著名的新港(Newport)音樂節總監毛科維奇三世(MarkMlvlchIII)在聽過錄音後,有如發現侏羅紀公園裡已絕世的恐龍般,直覺地立刻簽約邀請費蘭悌諾為九六年新港音樂節演出開幕音樂會。這是他五三年赴美首演後第一次重返美國音樂舞台,而其間已隔四十三個寒暑。會後有樂評指出,在霍洛維茲與車卡斯基等前代巨匠去世後,觀眾可能做夢也想不到如今還聽得到這種氣宇非凡的現場演奏。次年四月,他又在新港音樂節及山葉鋼琴的聯合邀請下,在紐約林肯中心為山葉新推出的CFIIIS型演奏琴舉行發表獨奏會,興致勃勃的費蘭悌諾彈完從巴赫到拉赫瑪尼諾夫的吃重曲目後,為如癡如醉的現場觀眾一連彈了七首安可。在既無正式經紀人、又沒有同行引薦的情況下,一套真材實料的錄音竟為無心插柳的費蘭悌諾廣結善緣,進而持續點燃他在各地復出演奏的火苗。面對近世古典樂壇擁擠的舞台生態與林立的錄音版本,費蘭悌諾傳奇式的復出過程可謂難得的另類現象。
除廣獲佳評的德國演出實況專輯,費蘭悌諾自九四年起陸續為Appian灌錄了內容豐富的曲目,主要可分為五大類:一、巴赫的組曲與其經後人改編的作品;二、貝多芬晚期及舒伯特的奏鳴曲;三、舒曼、蕭邦、李斯特;四、法朗克與德布西;五、俄國樂派。目前除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與浦羅柯菲夫奏鳴曲合輯二張(APR5552,5556)和舒伯特、蕭邦奏鳴曲(APR5553)外,其餘相當約七張CD份量的錄音仍有待出版。
費蘭悌諾過去三十年雖以教學為主,卻仍保持勤奮不輟的練琴習慣,近年復出後不但有豐富的曲庫進行演奏及錄音,在音樂詮釋上更顯巨匠風範。從一些未經剪接的現場演奏錄音中,可應驗歐美樂評對其高精準度彈奏的讚歎,例如遇到舒曼《幻想曲》第二樂章終段及「拉三」中飛馳大眺的音程,費蘭悌諾均以花式溜冰般流暢的力與美,從容應付這些技巧上的百米高欄。唯從這些錄音中「看」不到的,是他穩如泰山的彈琴姿勢和簡練的動作,有現場樂評指出,像「拉三」這等澎湃激盪的曲子,費蘭悌諾彈來幾乎看不出一點肢體擺動,全憑精確的手腕工夫。他曾說自己很遺憾沒有一雙天生的大手,只是從小練琴,雙手好像是在鍵盤上成長,塑造出一副良好的彈琴手型。
但在千錘百鍊的技巧之上,費蘭悌諾琴藝最能深植人心的,乃是一種浩然的氣派與絕妙的歌唱性。當人們剛驚豔於他在前述舒曼《幻想曲》第二樂章施展的快槍神技,他卻能將聽眾的心立刻吸引到夢幻般的慢板第三樂章,深刻地體驗r大樂稀聲」之妙境。又如在巴赫/布梭尼《D大調前奏與賦格》和貝多芬《降A大調第三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賦格終樂章,磅礴的氣勢並非以鋼琴模擬管風琴音響而來,費蘭悌諾不但讓人忘掉了鋼琴,更以音樂塑造出一個超越管風琴的形象來呈現。有關鋼琴歌唱性的處理,費蘭悌諾表示身為拿波里在地人,他天生就愛唱歌、聽歌劇。(三)無論是歌劇改編曲或如斯克里亞賓第二、四號奏鳴曲的行板樂章,鋼琴顆粒性的音符被他像奶油般地溶化成一串串流洩的圓滑線,鋼琴再度從他指下神奇地消失。

內容註

Prelude and fugue, BWV 532 / J. S. Bach -- Piano sonata no. 31 op. 110 /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2, op. 19 "Sonata-fantasy" / Scriabin -- Piano sonata no. 2, op. 36 (2nd v. 1931) / Rachmaninoff -- Waltz no. 7, op. 64-2 -- Waltz no. 6, o. 64-1 "Minute waltz" / Chopin -- Etude de virtuosite, op. 72-6 / Moszkowksi -- Spinning song, op. 67-4 / Mendelssoh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