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98
0
0
0

俄羅斯之心 Vol. 12 : 史特拉汶斯基 火鳥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這套專輯收錄俄國指揮大師葛濟夫青壯年時期的作品,紀錄了他引領風潮的指揮藝術,藉由這17張CD向世人宣告他正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大使。專輯中他不僅率領俄國頂尖的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亦領軍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與倫敦交響樂團,共同演繹祖國俄羅斯的作品,其中包含鮑羅定、史克里亞賓、李亞道夫、哈察都量、蕭士塔高維契、史特拉汶斯基、柴可夫斯基、穆索斯基、普羅可菲夫與拉赫曼尼諾夫之名作。
葛濟夫於1988年穆拉汶斯基去世之後執掌馬林斯基(基洛夫)劇院,隨即展開一連串本土化和國際化的作為。十多年來不僅讓馬林斯基劇院浴火重生,更有計畫地將俄國歌劇推上世界舞臺,因而被譽為俄國音樂的新希望。他聘用優秀的歌手,改變製作歌劇的老舊心態與手法,引進西方舞臺與佈景的技術,讓俄國歌劇現代化,同時透過錄音與錄影,讓俄國音樂精華透過大眾媒體流傳全世界,他還於2007年1月至2015年10月間擔任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對西方樂界亦影響深遠。
以充滿熱情手勢與舞台動作,還經常嘟噥發聲等特點聞名當世樂壇的葛濟夫,也是近百年來第一位在俄國指揮華格納歌劇「指環」聯作的指揮家,馬林斯基在他的帶動下進行有史以來最大幅的整修,而他在俄國的地位更隨之登上最高峰。葛濟夫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灌錄和演奏他最拿手的俄國作曲家曲目,不管是歌劇或管弦樂作品,他無疑是二十世紀俄國指揮家錄音量最大的一位。
結合了技藝、紀律和深厚的傳統素養,葛濟夫提升了他所領導樂團的素質,無論是樂手個人的技巧,以至於樂團整體合奏的高度和諧,都達到令人讚嘆的境界。他完全掌握了俄羅斯音樂中陽剛、冷酷與剽悍的一面,同時也以當今樂壇最珍貴且無可取代的個人特質,展現果斷的手法,強烈刻畫樂曲的結構與紋理,帶給樂迷無與倫比的震撼。
摘自 古典啟示錄 網站 【名曲漫談】史特拉汶斯基「火鳥」(上)
1910年「火鳥」(L’Oiseau de feu)在巴黎演出時,德布西衝到後台向史特拉汶斯基恭賀。不過,小他九歲的另一位俄國作曲家浦羅高菲夫卻說,那首音樂沒有一刻吸引得了我,只是陳腔濫調而已。
這就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所受到的兩極評價,同樣是作曲家對它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然而,不可諱言1910-1913年間,史特拉汶斯基為戴亞吉列夫的芭蕾舞團所創作的三首芭蕾音樂「火鳥」(1910)、「彼得洛希卡」(1911)、「春之祭」(1913),奠定他樂壇大師的地位,尤其是「火鳥」更讓二十八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一夕成名。
史特拉汶斯基的父親曾經是聖彼得堡的男低音,因此家中經常有音樂界人士出入,自小就浸淫在音樂環境的他,年輕時就愛聽音樂,也私下拜師學藝,不過一直到二十三歲史特拉汶斯基都還是法律系學生,沒有受過一天正統的音樂教育。直到1903年,拜入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門下,跟著他學作曲到1908年。
要談「火鳥」就要先認識戴亞吉列夫這個人,他原本是聖彼得堡的法律系學生,良好的藝術教育背景與審美觀,讓他成為新藝術運動的傳奇領袖人物。1904年起他往返聖彼德堡與巴黎,陸續將俄國的音樂、美術、歌劇、芭蕾推廣到巴黎,1911年更在巴黎成立戴亞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該團日後成為前衛芭蕾重鎮!
有人說二十世紀前四分之一,如果沒有戴亞吉列夫,音樂界可能會少產出許多傑作!戴亞吉列夫努力將文化藝術產業化,在音樂、舞者、服裝舞台設計上,都集合二十世紀初的各界名家。譬如,音樂方面有:德布西、法雅、史特拉汶斯基、浦羅高菲夫、拉威爾、薩提、葛拉祖諾夫。舞者方面則有:尼金斯基、卡薩維娜、米歇爾弗金、巴蘭欽等等。參與佈景、服裝、舞台設計的有:畢卡索、巴克斯特、布諾瓦、戈洛文、勞里奇、德蘭等。直到戴亞吉列夫1929年去世,這段時間成為二十世紀現代芭蕾發展的重要基礎。
當時,戴亞吉列夫原本想排一齣以火鳥為背景的俄國芭蕾,由米榭弗金編舞、李亞道夫作曲,但是他原屬意的作曲者李亞道夫(Anatol Liadov)卻一直拖延。為了擔心影響到已經排定首演的行程,戴亞吉列夫因此想到創作「煙火」的年輕且不知名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因此陣前換將更改了作曲者。受到重視的史特拉汶斯基,1909年11月開始銜命接受委託,並且迅速地在1910年5月18日完成芭蕾「火鳥」的樂譜,並且到巴黎參與彩排,1910年6月25日由皮爾奈(Gabriel Pierne)指揮,在巴黎歌劇院首度演出。在史特拉汶斯基的自傳中回顧,「雖然我擔心時間急迫無法寫得完美,但還是欣然接受,因為能被戴亞吉列夫從一群現代作曲家中挑中,是何等榮幸。」「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中最早完成的作品,也開啟了他與戴亞吉列夫合作的序幕。而當時排定的首席舞者Pavlova,卻因為音樂的節奏難以掌握,而拒絕首演臨陣退縮。
「火鳥」其實指的就是鳳凰,在世紀交替時被俄國藝術家認為,是民族主義運動一種「復活」的象徵。因此就意識型態來說,「火鳥」是發揚俄羅斯精神的作品,史特拉汶斯基衍生自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金雞」的樂風,不過語法上更為大膽!簡單來說,這首作品有源自俄羅斯國民樂派的血液,又加入法國印象派的清新音色,滿是複雜節奏交錯,卻又不乏優美旋律。
另一方面,「火鳥」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藝術成就,就是節奏方面的表現,由於芭蕾音樂在節奏上的要求多樣複雜,而「火鳥」正好符合這樣的特質。而且過去的芭蕾音樂多附庸於舞蹈之上,缺乏自己的精神,「火鳥」則打破這樣的局面,成為擁有音樂獨立的靈魂,一個可以自外於舞蹈的藝術本體。
此曲發表時,雖然史特拉汶斯基也是初來乍到巴黎,卻馬上受到巴黎人極大歡迎。公演的前一天,戴亞吉列夫跟當時擔任火鳥的舞者卡薩維娜,在後台介紹史特拉汶斯基時說:「好好注意他,這個處於成功前一夜的男人。」當時「火鳥」的編舞者弗金,是一位主張打破過去芭蕾形式的革命家,他之後舞蹈界稱為現代芭蕾之父,弗金自己也擔任「火鳥」中王子的角色。就在戴亞吉列夫縝密的運籌帷幄下,首演的「火鳥」就成為了現代芭蕾的第一個里程碑。
儘管「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第一首成功作品,但各位看倌千萬不要以為,他往後的作品一直延續如此風格。史氏終其一生,主張拒絕重複自己!也因此,他往往在一種曲風原熟後,挑戰新的領域,一生創作可明顯分成四個時期,也因此被樂壇稱為「變色龍」。
史氏第一時期屬傳說時期,這個階段重要的作品不多,充滿神秘色彩。主要是指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學習時的創作,例如「第一號交響曲」、「煙火」等等。而第二時期重點作品便是三齣俄羅斯風的芭蕾,以及「夜鶯」、「婚禮」等。史特拉汶斯基純熟地駕馭龐大的管絃樂團,佐以繁複特殊的節奏,已經攀上樂壇高峰,贏得聽眾滿堂喝采,而當時他只有三十歲而已。
一次大戰以前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住在俄羅斯、法國、瑞士,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回不了俄國,因此大戰期間住在瑞士,1920-1939年又遷居巴黎,這段時間開始了他的第三時期新古典主義,代表作品為「士兵的故事」、「浦欽奈拉」、「阿波羅」。此時,史特拉汶斯基放棄過去的俄羅斯風,而轉向西方十八世紀的複協奏形式取經。因此作品摒棄俗艷、厚重的和聲,而以細膩對位與特殊編制為訴求。小編制的新古典主義美學理念與漢斯力克相契,強調音樂絕對的價值。不過從這個時期開始,史氏的作品也因而開始背離聽眾市場,只有學院的作曲家懂得將他拿來當作精神導師。
二次大戰爆發後,史特拉汶斯基一直居住在美國好萊塢,起初他依然以新古典主義創作了「三樂章交響曲」、歌劇「浪子的歷程」等傑作。晚年則受到羅伯克里夫特的影響,開始投注心力在音列主義上,進入他創作的第四時期十二音列主義,作品包括「聖歌榮譽歸於聖馬可」、「播道、朗誦和祈禱」。不過,這個時期的作品,對極大多數的樂迷來說,已經艱澀冷僻到幾乎沒有興趣接觸了。
由於史特拉汶斯基享年接近九十歲,而且一生創作不輟,而完成「火鳥」的他才二十八歲而已,因此千萬不要將此曲當作是他畢生唯一的傑作。此曲語法也不是他之後慣有的典型。我們只能說,「火鳥」是將史特拉汶斯基的推向世界舞台的第一炮。
既然是芭蕾肯定就有劇情,「火鳥」大意如下:在濃密森林中凱齊許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他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齊許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傳說中的「火鳥出現」,王子趁其大跳「火鳥之舞」時將牠捉住,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魔力羽毛。
伊凡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告訴伊凡此城堡乃魔術師凱齊許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齊許的鬼怪手下衝出,並將伊凡王子捉住,「凱齊許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齊許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齊許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齊許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齊許斃命」。凱齊許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火鳥便飛向不知名的天際。

內容註

The firebird = L'oiseau de feu / Stravinsky -- Prometheus / Scriab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