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2
0
0
0

卡內基廳的偉大時刻. Vol. 33.: Midori live at Carnegie Hall, 1990

館藏資訊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古典音樂最高殿堂----紐約「卡內基廳」開幕125週年紀念典藏套裝。
收錄卡內基廳1931-2007歷年來最重要演出,包括李希特首次問世珍稀錄音。
眾星雲集,從托斯卡尼尼到馬祖耶夫等數十位大師名家締造歷史的傳奇。
43CD,黑膠規格精裝收藏,內含104頁珍貴照片與節目單等豪華導聆書。
一棟建築之偉大,在於它承載無數風流人物的輝煌歷史,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卡內基廳,自1891年5月5日柴可夫斯基在此指揮開幕音樂會以降,有名曲在此盛大首演,有新秀在此一鳴驚人,亦有大師在此締造傳奇。為紀念卡內基廳開幕一百二十五週年,SONY整理旗下包括RCA與Columbia時期的實況錄音,帶領樂迷重返卡內基廳的偉大榮光。
這套典藏以編年史方式收錄發生在卡內基廳的數十場傳奇名演,從1931年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愛樂演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作為起點,1943年霍洛維茲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958年范克萊本贏得柴可夫斯基大賽凱旋回國的首場音樂會(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六〇年代有1960年俄國鋼琴家李希特首次訪美演出全本貝多芬的錄音在此首次問世,1961年魯賓斯坦五十五年後重訪卡內基廳的蕭邦音樂會,1962年顧爾德與伯恩斯坦堅持不同意見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的珍貴紀錄,及1965年霍洛維茲再度復出的劃時代名演。
七〇年代有福克斯的巴哈管風琴曲獨奏會,塞爾金、波雷與柏曼的鋼琴傳奇,乃至於1990年兩位十九歲天才:鋼琴家紀新和小提琴家宓多里,於卡內基廳首次登台之實況。同時也收錄拿下葛萊美獎的佛洛鐸斯1998年卡內基廳獨奏會,直到俄國新生代鋼琴家馬祖耶夫2007年首次登台錄音。此外,卡內基廳也是歌壇聖地,包括偉大的男高音畢約林1958年的演唱會,「美國歌壇第一夫人」普萊絲從1954年到1991年的三場重要演出,及美國最偉大次女高音豪恩六十歲生日眾星雲集音樂會。
卡內基廳自身的盛會亦收錄在這套合輯中,包括1976年慶祝八十五週年的「世紀音樂會」,邀請到史坦、曼紐因、霍洛維茲、羅斯托波維奇等大師齊聚,以及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百年前於卡內基廳首演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還有1991年由女高音芭托及次女高音馮史塔德演唱的聖誕音樂會,及2003年演奏廳「贊克爾廳」重新開幕時,由馬友友演奏的拉丁音樂之夜。這套記載著卡內基廳的輝煌時刻,經過母帶重新後製發行,成為古典音樂史上最珍貴的有聲寶藏。
摘自 MuzikAir 網站 叫她「宓多里」:五嶋みどり Midori / MUZIK 雜誌 2008-06 Vol. 21 / 連芯
別再喊她五嶋綠,叫她宓多里;這兩個月來, 五嶋綠在台獨奏會的訊息一律以「宓多里」對外 宣傳,可別以為宓多里是哪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宓多里就是五嶋綠,她曾被祖賓.梅塔譽 為新世代的海飛茲。
這位身材嬌小、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幾乎不靠任何比賽就登上巨星級地位,將於(2008.06 )本月20日晚上假新竹文化局演藝廳、21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她曾叫做五嶋綠,現在叫做宓多里。
事實上,宓多里在台更改譯名不是第一次,最早從洋味濃厚的「米多莉」,回歸到具有日文本色的「五嶋綠」,乃至最新更名的「宓多里」。不過,對日文有概念、及細心一點的樂迷應早就料到原因,宓多里的英文譯名MidoriGoto一直忠於日文發音,台灣早期的「米多莉」也是忠於發音而來。而日文的みどり(音Midori)確實是綠色的意思,此音的漢字也的確可以寫成「綠」(日文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但宓多里在日本出道至今,一直是以「五嶋みどり」為名,而非「五嶋綠」;相對於小她17歲的弟弟,五嶋龍在日文也作「五嶋龍」,這不禁令人納悶,如果みどり所指真的是「綠」的話,為何不直接以「五嶋綠」公開呢?因此,一直將みどり當做「綠」來解讀,可能是一場一廂情願的誤會。
若非如此,當宓多里執意以「五嶋みどり」出道,讓みどり僅取其音,而不取字和義,卻為了迎合中文市場得將它還原,其實也多少違背了她的本意。不論如何,「五嶋みどり」在本季合約中,明定在台要以「宓多里」登場。
宓多里是個小提琴神童,琴音震撼了不少 音樂大師。她1971 年生於大阪,從小喜歡 聽母親五嶋節拉小提琴,4 歲起,母親正式 開始教她拉琴。到了8 歲,母親幫她錄了 一捲很陽春的試聽帶,背景甚至聽得到家 裡的狗叫聲,沒想到這捲帶子最後傳到作育多位演奏大師的桃樂絲‧狄蕾(Dorothy Delay)手中。狄蕾當時聽到錄音帶中的琴音,還以為演奏者年約28 歲,怎麼無法相 信此樂竟出於8 歲小女孩之手。而在還未滿10 歲時,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 聽到她現場的演奏後,不僅眼框泛淚,更稱之為一場奇績。11 歲時,梅塔(Zubin Mehta)聽她演奏後驚為天人,隨即邀請宓多里擔任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新年音樂會的 神秘嘉賓,她的演出獲得全場起立致意,也推動了她往後的演奏生涯。
和多位國際音樂大師一樣,宓多里於茱莉 亞音樂學院就讀,並追隨狄蕾學習,在演奏生涯中,她也的確名列國際大師之林, 每個樂季有90 餘場演出。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奏事業之外,宓多里生活的另一個重心是推廣基礎音樂教育,她堅信人們必須接觸各種好音樂,不應為年齡、種 族、社會地位、地理位置或是經濟能力而 有差異;因此,早在1992 年、她年僅21 歲時,就於紐約成立「宓多里與朋友們」(Midori & Friends)基金會,2002 年則於日本成立「音樂分享」(Music Sharing) 基金會,致力將音樂散播到世界各地。

內容註

CD 33 : Sonata no. 8 for piano & violin in G major, op. 30, no. 3 / Beethoven -- 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in E-flat major, op. 18 / R. Strauss -- 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op. posth. / Chopin ; transcription by Nathan Milstein -- Variations on an Irish air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 Ernst -- Beau soir / Debussy ; transcription by Jascha Heifetz -- Tzigane, rapsodie de concert / Ravel.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