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51
0
0
0

Pierre Fournier : aristocrat of the cello. Disc 2.

館藏資訊

摘自 樂讀音契 網站 - 大提琴家群像(II)---傅尼葉 - 1982年2月,當時已經79歲的大提琴家傅尼葉最後一次來台灣,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獨奏會。當時年紀還小的小編在觀眾席內,還聽不太懂大師音樂的內涵,但對那優雅的琴音與台風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的琴音中,小編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大提琴學好,從來沒有忘記過那一場扭轉人生的音樂會。傅尼葉(Pierre Fournier,1906-1986)出生於法國,從小就在鋼琴家母親的指導下學習鋼琴,然而在他九歲那年,不幸感染了小兒麻痺,失去了右腿及腳的部分功能,無法控制鋼琴的踏板,因此轉學大提琴。學琴三年後他就考入最頂尖的巴黎音樂院,畢業後很快嶄露頭角,與福特萬格勒等指揮大師們同台演出,30歲就接替卡薩爾斯在法國高等師範學院任教,後又任教於巴黎音樂院,直至1949年因無法兼顧頻繁的演出活動才停止教職。1948年他首度赴美國演出,當地的音樂家們對他「絲緞般光滑的音色」及「極度優雅的樂句」大為讚賞,後更將演奏版圖擴及到亞洲。然而在60歲那年,傅尼葉的妻子過世,受到極大打擊的他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完全停止公開演出活動,直至1976年左右才在第二任日裔妻子的鼓勵下以七十高齡重返舞台。
他曾在1980年之後連續三年訪台,小編聽到的就是他逝世前最後一次來台的演出。他的音樂充滿靈感,卻不會太主觀,有著法式優雅與迷人的藝術感,總是以簡樸的手法來傳達出樂曲的本質。法國作家Colette就曾說:「傅尼葉的詠唱比許多聲樂家的歌聲還美。」傅尼葉認為,對他音樂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如克萊斯勒、海飛茲等的小提琴家;也從吉他演奏家賽戈維亞的演奏中,領悟到如何由容易讓人忽視的小品中,引發出美麗的聲音與靈感。他演奏時紋風不動,看似毫不費力,琴音自然就從他手下流洩出來,人們常忽略了這一切都是由他超卓的技巧而來,尤其他右手的運弓「弓力」真是眾人的典範。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 傅尼葉一九○六年出生於法國,原本學習鋼琴,由於九歲時得了小兒痲痺而改學大提琴,他在巴黎進了音樂院,後來並在這裡任教數年之久,一九二八年,他開始以獨奏家的身份進軍國際樂壇,這使他得以接觸到當時最重要的音樂家如米堯、薩確、浦朗克、許納貝爾、福特萬格勒、魯賓斯坦、卡拉揚、亨德密特等人。一九四八年,傅尼葉帶著法國作曲家浦朗克獻給他的大提琴奏鳴曲登陸美洲大陸成功,真正成為一位世界級的大提琴家。傅尼葉的音色圓潤而富有光澤,經常與卡薩爾斯、提博、柯爾托、肯普夫、謝霖合作室內樂。這一套六張的專輯是傅尼葉在五○、六○年代所留下的珍貴錄音,除了著名 的德弗乍克、海頓、包凱里尼與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更有優美如布拉姆斯、蕭邦以及柴科夫斯基為大提琴創作的優美室內樂曲。值得一提的是,傅尼葉的兒子讓‧方達也在這一套專輯與父親一起留下多首重要作品錄音。

內容註

Disc 2 :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Hob. VIIb:1 ;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ob. VIIb:2 / Haydn -- recorded Gemeindesaal der Neumünsterkirche, Zurich, 12-13 May 1967 (No. 1) & 17-19 December 1964 (No. 2).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 Rudolf Baumgartner, conductor -- Suite italienne from Pulcinella for cello and piano ; Chanson russe from Mavra for cello and piano / Stravinsky, arranged by Stravinsky and Samuel Dushkin -- recorded Beethovensaal, Hanover, 12-14 April 1965. Ernest Lush, piano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