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30
0
0
0

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THE WAR《戰火浮生》 : 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戰火浮生》

故事背景始於1913年,一群年輕人正在巴黎慶祝耶誕節。他們有著相同興趣:對藝術的喜愛以及對當時風行的道德觀的深深厭惡。這些試圖在繪畫與文學中創造新風貌的詩人與藝術家組成一個國際化的圈子,在他們之中有來自英國的畫家喬治(George)與他的妻子貝慈(Betsy)、俄國詩人弗拉基米爾(Vladimir)、尼古拉(Nicolai)與弗拉基米爾的妻子安娜(Anna)。他們立志創造出新的藝術型態並深信美能夠拯救世界。在眾多主題中,最被熱烈討論的是戰爭,然而眾人意見分歧,有人認為戰爭是最嚴重的災難,有人認為戰爭就像一把烈火,能將陳舊觀念和規範燒盡後建立起新的制度。尼古拉指出戰爭是文明的固有發展,並舉例文學作品《伊里亞德》(Iliad),這毋庸置疑是數世紀最偉大的詩篇,當中盡是關於戰爭的詩句。沒有人相信戰爭會成真。然而在不到一年内,主角們便發現自己身陷戰爭中,包括後來甚至成為護士的安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其中幾位主人翁們在醫院相聚,戰爭已全然的改變了他們,他們試著理解過去發生的一切,以及在經歷了這樣的恐懼後,未來該如何生存。弗拉基米爾獲知喬治已經逝去的消息,這個巨大的打擊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極大擾亂,即使戰爭的結束也無法使他開心。弗拉基米爾認為喬治死於自殺並且相信他的死是種犧牲,他再也無法回到平靜的生活,並感到再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安娜帶弗拉基米爾去見一名治療神經錯亂頗負盛名的醫生,醫生建議了一種不尋常的療法:邀請喬治的雙親、妻子和朋友們藉由一個由特洛伊戰爭所發想的遊戲重溫他們的經歷。英雄們重拾戰爭中的經歷,從喬治最初的身影、在醫院中的場景、德國毒氣攻擊,到喬治令人心碎的告別。每個章節都是對《伊里亞德》的迴響,在兩千五百年前荷馬就以詩意探詢戰爭對於個人及國家的深刻影響。而在本劇中,最主要的英雄即是戰爭本身,如同任一角色,充滿戲劇效果的方式被展現在通篇中:從抽象的點子到真實、可感知的死亡、痛苦與恐懼。對經歷過戰爭的藝術家而言,有什麼方法能讓他忠於原本的道德原則與理想?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