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81
0
0
0

羅莎舞團《Rosas danst Rosas》 : 2015 TIFA-羅莎舞團《Rosas danst Rosas》

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於1983年演出Rosas danst Rosas時,獲得國際性的成功。此製作於布魯塞爾的「碼頭劇院藝術節」(Kaaitheaterfestival)中首演,即刻成為羅莎舞團出道的代表作。四位羅莎舞團的元老舞者,皆曾是由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所創辦之舞蹈學校-穆德拉(Mudra)學院的學生:除了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和米雪兒.德梅(Michèle Anne De Mey)之外,還包括池田扶美代(Fumiyo Ikeda)和雅德里安娜.波瑞羅(Adriana Borriello)。Rosas danst Rosas的音樂由提耶希.德梅(Thierry De Mey)和彼得.凡彌爾胥(Peter Vermeersch)所作,其作曲與編舞為同時進行。演出由五個片段組成,舞蹈同音樂一樣,以重複和極簡為創作準則。在Rosas danst Rosas中,兩種不同型態的運動模式相互交錯,提耶希.德梅亦於此期間拍攝了同名錄像。一種運動模式屬抽象、難以形容,另一種則較具體、可供辨認:以手梳理頭髮、整頓衣著、突然地轉動頭部等等。這些動作參照日常動作,有其直接意涵。這些安插在作品過程中的小片段就好比如實的動作引用。但是動作素材並非是唯一持續打斷演出幻術(僅止舞蹈非關其他)的元素,並將其幻術不斷推向更確實的真實性。因此,舞者們於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幕間,於舞台上準備椅子和鞋子、整理衣服,並在觀眾面前重新調整呼吸。到了第四段的尾聲,舞者們毫不感到羞愧地展現她們的疲累:她們站在舞台上,氣喘吁吁、全身流淌汗水。 在這些短暫的時刻裡,編舞中的身體「翻轉」被呈現得如同一種身體藝術。這在古典芭蕾的演出是難以想像的;而即使是在現代舞蹈裡,舞者在跳舞之時也還是得運用技巧掩藏疲累與用力。相反地,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即便是在Rosas danst Rosas一作之後,她的舞作也向來都是以打破幻覺為主,因為一般的舞蹈演出只想呈現一個完全有別於日常(身體)現實的幻覺。由此,我們可以注意到,姬爾美可從不試著在她的編舞裡達到絕對的完美:她不強迫她的舞者在舞動時零錯誤。這也是為何在羅莎舞團的演出中,總是能見證如此特別的人性表現力。 Rosas danst Rosas的第一部分以地板動作為主,且在沉默中進行。舞者們從右後方到左前方形成一大對角線,四具在舞台上延展的身體於地板上時而滾動、時而暫停,伴隨著以切分的喘息、手臂在地板上的拍打聲、身體滾動的聲音等等所組成的純粹的「音樂」。第二段舞蹈則在幾排斜向排列的椅子間發展(可參考姬爾美可舞作Fase中的Come Out一段)。舞動的素材由快速、剛毅且充滿力量的動作所構成,以此回應金屬質感的打擊樂。第三段的舞蹈和第一段一樣,舞台上的調度以直線和對角線的方式舞動,而燈光上的設計則透過一道道的光來強調。直接穿插地呈現,或說刻意在編舞中安排具誘惑感的肩膀動作,是這一整段舞蹈中最具體也最突出的動作之一。第四段的舞蹈則是共同舞動並逐漸增強,直到體能上無法負荷的極限,對角線、直線和圓圈的舞動調度在這一段裡輪流交替。尾聲則是一個非常短的雙人舞結尾,僅由舞者真實的疲累感所帶動的具體動作來構成舞蹈。在這支舞作中,我們還可看到許多在這四位女舞者之間一致協調的舞動:而這並不阻礙她們以數字四為基礎所嘗試的各種變化。比如說,三位舞者做一樣的動作,而第四位與她們相反;或者是,兩人一組的動線;或是,一邊為各自獨立的兩人、另一邊為雙人一組;或是兩側各一人、中間為雙人組,等等的不同動線變化。 張力場域是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之後所有作品的主要概念,在Rosas danst Rosas一作中則是第一次出現:尤其是,理性(思考)的結構與情感意義的指涉之間的對峙,侵略性與溫柔之間的辯證,或者是在以下兩者之間的互動,一致性(服裝或動作)與個體性(舞者的服裝雖相似但仍強調彼此間不同的剪裁結構,或於一致的動作中各有不同強調的方式)。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