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36
0
0
0

2017 TIFA-蘇黎世國家劇院《誰怕沃爾夫?》

赫伯特.弗里茲(Herbert Fritsch)所執導的第一齣「音樂」作品《誰怕沃爾夫?》,從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1966年所繪畫作《誰怕紅黃藍?》獲得視覺靈感。當初,紐曼先創作了這幅超巨型、反構圖的油畫,隨後根據它衍生出另外三個不同的版本。他特別要求觀賞者必須站在近距離觀賞,刻意讓眼睛的肌肉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下,而使觀賞者經歷一種迷失方向的錯覺。這一系列油畫,曾引發了驚愕、刺激、震撼等感覺,甚至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展出時,其中一幅畫被人惡意持刀破壞,畫面受損嚴重。 柏林國家美術館的總監曾因展出這幅作品而遭到「要置他於死」的恐嚇,而紐曼的畫作在此又再度遭到攻擊。在這兩個案件中,收藏單位都運用了非常複雜的方法嘗試復原畫作,而所採用的方式卻引發全國性的辯論,爭議這樣的作法是否涉及文物破壞,隨後這個議題也激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奧匈帝國)的後期浪漫樂派作曲家雨果.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曾如此描述他的創作方式:「我在凡事上都跟著直覺行動,當大量的電能累積在我的體內時,某些事就自然會萌生出來。」 根據沃爾夫的經驗,「讓詩與音樂親暱的混合一體,是有點殘酷的,兩者關係中,音樂是那無情的一方,音樂本身就具有吸血鬼般的特性。」而赫伯特.弗里茲則說:「劇場終究就是歌劇」,他從不刻意區分劇場與音樂劇場的差別。 那麼將三原色組成的反構圖視像運用在沃爾夫的歌曲,再與艾興多夫(Eichendorff)、莫里克(Mörike)及歌德的詩會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紐曼套用阿爾比(Edward Albee)的戲劇經典《誰怕吳爾芙?》的標題,將他的畫作訂名為《誰怕紅黃藍?》。然而,阿爾比的作品名稱卻是從電影配樂作曲家丘吉爾(Frank Churchill)在1932年譜寫的《誰怕大野狼?》衍生而來。84年後,導演弗里茲和七位歌唱的女子問了這樣的問題:誰怕沃爾夫?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