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6
0
0
0

2023新點子實驗場 李慈湄《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

從「石」「頭」兩個字音,找到潛藏在石頭二字之下更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挖掘石頭帶來技術文明,禁錮了我們的身體,那麼禁錮我們的究竟是挖掘石頭,還是技術文明?若技術文明成就我們生命的延伸,但有的生命被剝削了,最終我們用了什麼交換什麼......
用聲音解放那些無法言喻的事
創作者李慈湄總認為,聲音可以解放一些說不出來的事情,直到後來她發現,我們的耳朵也早已被符號理性支配......
《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是創作者作為聲音工作者多年的思考。從一個日常活動的感官經驗出發,點出我們在進行理解的過程,人類感官的變化。透過視覺閱讀而攫取文字,和腦中聽見自己默讀文字的聲音,幾乎同時產生,對於這個過程,我們已將它們整合為一個經驗。但這種統合的經驗和能力,是否正在遺失或轉變?
透過聲音帶你探索聽覺/勞動身體/技術/感官之間的關係
《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嘗試用聲音的特徵和音樂性去架構一個敘事 — 人聲、物件聲響、器樂演奏、電子聲響、節奏、頻率、音樂風格,這些音樂性質,都在說著不同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從頭再聽一遍這段敘事-從聲音被組織起來,到語音之美,再到堆起符號意義的高塔-這首人類追求技術延伸的史詩,進一步探索聽覺/勞動身體/技術/感官之間的關係。
試著想像一種世界,沒有什麼被其他什麼綁架,或誰為誰服務。聲音作為時間和空間的藝術,不論它的重量、排列的速度感、質感與形狀、或它的空間分佈,若我們能向它打開,也許被意義層層綁縛的生命架構,也能打開多一點向度。
♪ノ若這樣的想法有在任何地方打動你,我們誠摯邀請你來一起參與這個想像 ノ♪
我們對聲音的了解或論述,距離遙遠且陌生。然而,若沒有這些瞭解,我們可能沒有機會知道,人類使用感官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究竟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
聲音透過語音向語言提問,
物質透過身體向意義提問,
我們透過作品向大家打開這些疑問。
🐚 主創者介紹
李慈湄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獨立音樂創作者,劇場及影視音樂設計師。作品有《未來避難所》、《尋找女神》等,近年主持計畫《凝結歷史殘響:台灣洞穴的感知敘事》探討聲音空間性與歷史的關係,《原子交換鏈》推廣台灣電子音樂創作。擔任聲音設計的劇作品《群眾》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
🐚 演出團隊
主要創作者、概念策畫、作曲|李慈湄
研究顧問|鄭文琦
戲劇顧問|王世偉
作曲|廖海廷
燈光設計|劉柏欣
舞台空間設計|林欣伊
影像設計與執行|Posak Jodian
服裝設計|蔡浩天
演員|姚尚德、王熙淳
技術統籌暨舞台監督|藍靖婷
音響工程|賴韋佑
燈光技術指導|王芳寧
舞臺技術指導|葉岫穎
製作人|陳怡伶
前期文字創作|洪筱婷
視覺設計|林育全
影像紀錄|駱思維、陳韋勝
製作單位|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