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2
0
0
0

Symphony no. 9 Mahler.

館藏資訊

摘要註

摘自 JoyAudio 網站 : 馬勒的 D 大調第九號交響曲創作於 1909 年至 1910 年間,後來馬勒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便與世長辭,故第九號交響曲也是馬勒生前最後的遺作。這首作品被稱為「以搖籃曲般的甜蜜音樂開始,最後卻是無盡的淒涼與死亡」;因命運多舛、一生都思考著「死亡」、「復活」、「人生意義」等議題的馬勒,在 51 歲創作此首作品時,不但遭逢女兒過世、妻子外遇離他而去的變故,自身也因細菌性心臟內膜炎極為痛苦,在醫生勸他多休息的狀況下,仍勉力創作,將他對自己悲劇命運以及即將早逝的悲歎,都呈現在這首作品中,其中展現出為多元化的技法、最激越狂亂的情感、以及深厚凝重的哲學思考,融匯了斑斕璀璨的色調,同時亦極具開創性,展現出馬勒最澎湃糾結的情感、最複雜的心事,帶領聽者體驗竄入天堂與直墜地獄的心靈洗禮,堪稱是他所有作品的巔峰,不僅是二十世紀初維也納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創作之一,其大規模的管弦樂編制、豐富的動態和恢宏壯麗的曲式,也是最為考驗指揮與樂團功力的著名曲目。 在眾多馬勒第九交響曲的錄音之中,這套 1964 年由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巴畢羅里爵士指揮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有「世紀珍藏大碟」之美譽,這也是畢勤在 1939 年指揮柏林愛樂錄音「魔笛」之後,唯一一份由英國指揮家指揮柏林愛樂完成的錄音,而且是出自柏林愛樂團員對巴畢羅里的肯定、主動要求錄音的一份作品。 一般被認為是英國指揮家的巴畢羅里(1899-1970)爵士,雖生於英國,但父親與母親卻分別來自義大利與法國;畢業於三一學院與皇家音樂學院的他,十七歲即嶄露才華,獲選進入皇后廳管弦樂團擔任大提琴手,接著又在 1924 年成立巴畢羅里弦樂合奏團,首度登台指揮。之後,他代替生病的畢勤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就此展開指揮家生涯,並廣受歡迎,包括紐約愛樂、柯芬園、蘇格蘭管弦、倫敦交響、皇家愛樂、新愛樂以及柏林與維也納愛樂等世界知名的樂團,都曾經邀請他擔任指揮。最傳奇的事蹟,便是他在 1943 年二次大戰期間銜命領導只有 33 名團員的曼徹斯特哈雷管弦樂團,並將其發展到足以與皇家愛樂等英國一流樂團抗衡的境界,因此在 1968 年受封為哈雷管弦樂團的終生桂冠指揮。 巴畢羅里的指揮技藝,早已名聞遐邇,他深厚的人文涵養、豐富的經歷與多采多姿的文化活動,使他以英國浪漫指揮聞名於世。同時,他也曾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因此對於管弦樂的處理, 有著獨特的歌唱性。巴畢羅里對馬勒那融入信仰與生活、理性宣告與情感經驗徹底合一的心靈,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更能展現出馬勒第九交響曲中大悲大悟中所體現的完滿、決心與希望;華麗而紮實的演出,在當初發行時便受到樂界極為崇高的一致好評,至今仍被喻為是最值得收藏的馬勒第九經典版本之一。 在巴畢羅里嚴謹且極為貼近馬勒心靈狀態的指揮之下,動態寬闊、浩大澎湃的管弦樂,有著極為細膩且立體的展現,激昂的情緒也直接震撼人心,無論是悲、是喜、是憂、是樂,都深深觸動每個聽者的心弦,讓這份珍貴的錄音展現出前所未見的價值。

內容註

Symphony no. 9 /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