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65
0
0
0

雕刻時光 : 塔可夫斯基的藝術與人生, 透過電影尋找生活的答案, 理解這個永遠超出我們理解的世界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著 ; 鄢定嘉譯

  • 作者: 塔可夫斯基 (Tarkovsky, Andrei), 1932-1986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塔可夫斯基的藝術與人生,透過電影尋找生活的答案,理解這個永遠超出我們理解的世界
    • 边城 ;
  • 出版: 臺北市 : 漫遊者文化 2022[民111]
  • 叢書名: 边城 ;1R
  • 主題: 電影美學 , 影評
  • 版本:二版
  • ISBN: 9789864896882 (平裝) :: 新臺幣550
  • 一般註:附錄:關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153599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自從以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摘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全世界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
他認為,人之所以走進電影院,往往是為了失去或錯過的時光,為了未曾擁有過的時光。他相信,詩意邏輯更接近人類思維的規律,堅持在電影裡透過詩性來趨近生活的真實性。他批判,蒙太奇技術背後藏有試圖主導觀眾情感和認知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圖貶抑了觀眾的判斷力。他直指,用手持攝影機搖晃、看似不經意拍下的鏡頭,其虛假或做作的程度,不亞於那些意義貧瘠的偽詩意電影——此二者都缺乏拍攝對象具體的生活與情感內容。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電影人應該雕塑生命之流中的意義,提煉人的時代性與社會性,探索諸如信仰、道德、友誼、殘酷、欲望、救贖、懊悔、犧牲、愛情等人性範疇,而《雕刻時光》讓所有人看到,他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每一部作品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