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ca recordings, 1949-1968 / Disc 6. Julius Katchen.
- au: Katchen, Julius, 1926-1969.
- oau:
- oti:
- 卡欽 DECCA錄音 1949-1968, vol. 6
- 拉威爾 D大調為左手而寫的鋼琴協奏曲, M. 82
- 巴爾托克 小宇宙鋼琴曲選粹
- 巴爾托克 降B大調韓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 作品24
- 巴爾托克 第3號鋼琴協奏曲
- Publish: London, England : Decca ℗ 2006.
- cu: Original masters
- Subject: Piano music. , Concertos (Piano)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CD/33B/C033876.htm
- Note:Decca: 475 7222-475 7229 (set: 475-7221). Selections previously released. Program and biographical notes by Jeremy Hayes, with French and German translations (34 p. : ill.) inserted in container.
- Artists note:Julius Katchen, piano ; István Kertész, conducto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Ernest Ansermet, conductor.
-
usertag:
- ref_id: 005146158 | MARC
Holdings Info
Abstract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 朱利葉斯.卡欽 Julius Katchen, 192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的長堤,1969年在巴黎逝世。卡欽由祖母啟蒙學習鋼琴,後來跟隨薩佩頓繼續學習。卡欽十一歲在對全美的廣播中首次公開演出,並與費城管弦樂團、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協奏曲。為了讓在學校學習哲學與英國文學的卡欽專心唸書,父母在1945年後才讓卡欽繼續公開演出,次年在巴黎於十一天舉辦七場音樂會引起轟動,歐洲各地都爭相邀請卡欽前往出演出,包括與蘇克、史塔克在普拉德的卡薩爾斯音樂節中合作。卡欽的唱片數量極多,包括布拉姆斯所有鋼琴作品,但是他在1968年因疾病被迫離開舞台,在廣泛的演奏曲目裡,卡欽兼長各個時期的作品,驚人的彈奏技巧與藝術天賦奠定他在二十世紀鋼琴家裡的地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朱利葉斯.卡欽令人吃驚!」蓋瑞.葛拉夫曼在書中這樣頌揚他的朋友與同行。卡欽與葛拉夫曼、堅巴斯、布朗寧、伊斯托敏、利普金、拉特納、費雷雪、卡培爾都是美國本世紀中葉最優秀的鋼琴家,也是真正第一代現代鋼琴家,專注於把自己的鋼琴演奏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境界,並繼續保持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每一位音樂家都懷抱著理想主義並以嚴肅認真的心情來面對藝術,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永恆的藝術遺產。不過,歷史會記錄一切,這一群鋼琴家的命運也不盡相同:葛拉夫曼、費雷雪以及堅尼斯的手都為疾病所苦;英才早逝的天才則有卡培爾〈三十一歲死於空難〉與卡欽〈四十二歲死於癌症〉。 許多忠實的朋友都對卡欽的天賦表示讚賞之意。除了音樂會曲目廣達三、四十首以上〈獨奏會曲目也是一樣〉,卡欽會說四種語言,如果有需要,他還可以在音樂會前親自替鋼琴調音;對東方藝術也多有涉獵〈卡欽特別喜愛蒐集古老的日本雕刻品「懸墜」〉。「他睡過覺嗎?」作曲家羅雷姆曾經納悶的表示,他對卡欽能夠每天不斷學習的能力大感不可思議。卡欽192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的中產階級家庭,祖父母都是俄國移民。卡欽由祖母啟蒙學習鋼琴。很快就顯露他過人的音樂天賦,十一歲在奧曼第與巴畢羅里的指揮下與費城管弦樂團、紐約愛樂合作;次年在紐約市政廳舉辦個人第一場演奏會。《紐約時報》樂評人斷言這個十二歲孩子「的非凡天賦誘使人不假思索地妄下預言」。 卡欽的父親伊拉是從音樂家轉行成為律師,他很快就從孩子是天才的美夢中清醒,決定全力防止孩子過早以于才兒童的姿態走作職業音樂家領域,他決定讓朱利葉斯依正常程序進入一般中學就讀。朱利葉斯在賓州哈佛福德學院主修英國文學與哲學,畢業時還代表畢業生致詞。為了表示對卡欽才華的肯定,法國政府提供卡欽獎學金到法國學習,而卡欽的國際演奏生涯也就此開始。卡欽從二十歲到1969年逝世都一直住在巴黎,平常很少回美國。這些年來,他一直是最受歐洲與英國聽眾喜愛的美國器樂演奏家,每年都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場演出。 卡欽的耐力相當驚人,他一個晚上可以演出二或三首重要的協奏曲,或是在獨奏會結束以全本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做為安可曲。而他的雄心也表現在演奏曲目上。卡欽的身上流有俄羅斯血統,他的氣質與天性讓他很自然的去演奏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與普羅高菲夫的大型作品。藝術日趨成熟後,卡欽的音樂有愈來愈多的哲學概念,而他的曲目也經常排上貝多芬晚期奏鳴曲與《狄亞貝里》主題變奏。卡欽在六0年代把注意力放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上,並在Decca留下布拉姆斯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這套唱片得到1967年法國唱片大獎。 安排獨奏會曲目時,卡欽喜歡以一個主題或作曲家為中心,這也是他為什麼要長期在歐洲發展事業的主因之一。他認為美國音樂家常被經紀人要求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演出從「巴哈到布列茲」作品,但是聽眾會更喜歡一套「可以表現出藝術家內心真正感覺的曲目」。就像卡欽所說的:「你在美國會被慫勇前往每個城市或城鎮演出一套從頭到尾無所不包的曲目,而且要注意〈自己的演出〉別超過聽眾所能理解的程度。」但是,經紀人通常都低估了聽眾的程度。歐洲聽眾的音樂素養比較高,此外〈這對一位藝術家的成長來說也非常重要〉,歐洲有更多機會可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同一個城市演出。培養屬於自己的聽眾後,音樂家就可以漸漸給他們更艱深的曲目。
Contents
Disc 6 :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Ravel --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István Kertész, conductor) -- Mikrokosmos, BB 105 -- Piano concerto no. 3, bb. 127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Ernest Ansermet, conductor) / Bartó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