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館藏資訊

摘要註

奧塞金斯卡婭於 1975 年 12 月 11 日出生於莫斯科 ,父親是電影攝影師奧列格·奧塞金斯基 (1937-2020)。她從五歲開始彈鋼琴。她在 6 歲時第一次上臺表演。1982 年,她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中央音樂學校。1983 年冬天,她在莫斯科舉辦了她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八歲時,她在維爾紐斯與紹留斯·桑德基斯指揮的立陶宛室內樂團合作演奏了巴赫的 D 小調協奏曲。1987 年,當奧塞金斯卡婭 11 歲時,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 大廳進行了首次亮相,在那裡她與格奧爾基·維特維茨基指揮的室內樂團合作演奏了莫札特的 A 大調第 23 號協奏曲。1998 年,她從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 摘自 FaceBook 網站 : (Bach Inspiration 巴哈靈感的貼文) -- 鋼琴家波利娜.奧謝京斯卡揚(Polina Osetinskaya ) 和小提琴家凡格羅夫同為前蘇聯時期的音樂神童。5歲開始習琴、6歲開始職業演奏生涯、7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隨後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沃爾夫(Marina Wolf) 以及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名師戈爾諾斯塔耶娃(Vera Gornostaeva)。 作為獨奏家,波利娜的演奏足跡遍及全球重要舞台,包括馬林斯基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廳、漢堡萊斯音樂廳、倫敦巴比肯中心、倫敦國家美術館、羅馬阿根廷劇院、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等著名場館。合作的樂團包括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葉夫根尼·斯韋特蘭諾夫交響樂團(Evgeny Svetlanov Symphony Orchestra)、斯洛伐克愛樂樂團、摩爾多瓦國家室內樂團、希臘永恆之音樂團(Music Aeterna)、和東京愛樂樂團等。合作的指揮大師包括克倫齊斯(Teodor Currentzis)、博雷科(Andrei Boreyko)、索基耶夫(Tugan Sokhiev)、佩蒂杰拉爾(Laurent Petijerar)、托特里耶(Yan Pascal Tortelier)和斯拉德科夫斯基(Alexander Sladkovsky)等。 波利娜所撰寫的自傳《告別悲傷》(Farewell Sadness),講述她的童年時光,曾獲得馬利凱旋獎(Maly Triumph Prize)。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波利娜曾多次公開發表她支持和平的立場,許多在俄羅斯的音樂會因此被政府取消。

內容註

Notturno / Ottorino Respighi (6:05) -- Berceuse in D-flat, op. 57 / Frederic Chopin (5:08) -- Ballet suite no. 3. Lullaby / Dmitri Schostakovich (2:45) -- Cradle song, op. 16, no. 1 / Pyotr Tchaikovsky ; arranged Sergey Rachmaninov (4:32) -- Wiegenlied / Franz Liszt (4:39) -- Lullaby / Anton Batagov (7:32) -- Children's corner. Jimbo's lullaby / Claude Debussy (4:20) -- Wiegenlied / Valentin Silvestrov (3:29) -- Lullaby / Leonid Desyatnikov (5:58) -- Benedictus / Valentin Silvestrov -- Albumblätter, op. 124, no. 16. Schlummerlied / Robert Schumann (4:39).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