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28
0
0
0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1876年原始版本)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音樂 第四期 p.146 黃淑宜
這張唱片的演奏順序與封面上的不同,安排者將麥斯高夫斯基協奏曲擺在第一。麥斯高夫斯基的創作素材有革新的內容,但音樂句法比同時期其他作曲家較具保守風格。此曲作於1944年,貝認為是晚年醇熟代表作。第一樂章不太慢的慢板(Lento, ma non troppo),由旋樂啟奏,低音管奏出沉鬱的主旋律,中低音頻的冥想使您冥靜,接著獨奏大提琴進入,韋伯如一位吟遊詩人緩緩道出一個古老的故事,他細細描寫對歡愉的逝去,對世事的瞬息萬變無限歎息,在大提琴雙音裝飾奏之後,幾度出現希望的轉機,最後仍掉入破滅的深淵。第二樂章由旋樂跳弓快速音羣揭開快板序奏,銅管如衝破雲霄似的造出磅礡氣勢,短暫的快活之後是一段近3分鐘長的裝飾奏,接著回復第一樂章的感傷(Lento com primo),最後在獨奏長音中消逝。如同拉赫曼尼諾夫,在麥斯高夫斯基作品中亦瀰漫著濃厚的鄉愁情懷。LSO成功地建築遼闊的音響空間,獨奏與管樂輪唱感情相繫而且色彩瞬間變化緊扣人心,Maxim的精心調配是一大功臣。
第二首選自蕭士塔高維契芭蕾劇《清澄河流》的慢板。《清澄河流》與《馬克白夫人》為同時期作品(1935),這個慢板由於旋律優美因而有許多改編,而這首是首次原作錄音,您能經由標題式的柔情,一窺蕭氏早期作品的面貌。
第三首《洛可可變奏曲》並非我們所熟悉的「變造過的版本」,而是1876年柴氏的的原作。當時他是為莫斯科音樂院的德國大提琴同事Fitzenhagen而作,但Fitzenhagen期待的是一個極具浪漫且衝擊強大的協奏曲,於是他未經認可,趁柴氏於瑞士期間,將原作變奏次序搬動,又加強力度、誇張表情符號,自行在莫斯科首演並出版,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版本。原作於二十世紀才公諸於世,由俄國名家Shafran在莫斯科首演。原版比改編版較長,韋伯不同於一般人演奏改編版那樣競奏獻技,在他忠實詮釋下,原作的纖細清香自然飄揚。
第四首的夜曲,原為柴可夫斯基六首鋼琴小品作品第19號中的第四首,和另一首有名的《如歌的行板》,都成為大提琴小品曲目,是一首淒美的短曲。
英國的朱利安‧韋伯是相當活躍的演奏家,他偏好嘗試新鮮作品,致力推展大提琴曲目,此片亦不例外。韋伯以他的Guadagnini名琴,在前兩首是慢功細活、細水長流的情緒轉移,後兩首呈現的是水晶剔透的音質。

內容註

Cello concerto in C minor, op. 66 / Nikolai Miaskovsky -- The limpid stream = Der helle Bach = le Ruisseau limpide. Adagio / Dmitri Shostakovich --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 op. 33 = Variationen über ein Rokoko-Thema = Variations sur un thème rococo : 1876 version ; Nocturne in D minor /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