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75
0
0
0

傅尼葉的傳世名演

館藏資訊

文采公播學習網網站
作為二次大戰後第一代設立自己曲目與演奏標準的大提琴家,傅尼葉在他的成長階段刻意地迴避了前輩大提琴家的影響,選擇以小提琴家如克萊斯勒和海飛茲作為自己的典範,更從吉他家賽戈維亞那裡找到靈感,學會如何從少為人知的曲目裡拉奏出同樣的美感。身為法國人,傅尼葉早年因為殘疾影響腿部運動而不能演奏鋼琴,故而轉投大提琴,他所繼承的大提琴演奏學派是強調身體紋風不動,手腕也極少大幅隨弓運轉的技巧,這可以說是十九世紀以來傳統的大提琴手法。但是傅尼葉在這上面加進了他個人對於弦樂演奏技術的觀察,因而讓他贏得了"大提琴上的濟慈","音樂界的貴族"等封號。這在在說明了他的音樂中有一種高雅且不流俗的風格。他所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至今都是唱片史上的經典,在本片中我們聽到兩首他未曾正式留下錄音的協奏曲:聖桑和舒曼協奏曲,這也是與他所繼承的傳統演奏學派性格較接近的樂曲。在其中傅尼葉以非常古典樂的音色演唱這些樂曲,其中舒曼一曲對於大提琴和管弦樂團聲部平衡的要求非常難做到,對大提琴家更是一大挑戰,這份現場錄影讓我們看到傅尼葉與管弦樂團,指揮非常密切的互動,以及高貴的演奏神態,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在兩首協奏曲之外,片中其他的作品都是鋼琴與大提琴合作的,負責彈奏鋼琴的正是傅尼葉的兒子尚封達傅尼葉,他也負責撰寫本片中的解說,介紹他父親的琴藝。
與傅尼葉同是法國學派訓練出身的大提琴家詹德朗在片中拉奏的德布西奏鳴曲是這位很少錄音傳世的名家一份珍貴的演奏,德布西這首奏鳴曲問世時傅尼葉和詹德朗都已經是懂事之齡,他們都是經歷過,嗅聞過那個世紀初氛圍的音樂家,在這拉奏中也因此更能捕捉到那種巴黎黃金年代的歲月光彩。

摘要註

大提琴家 Pierre Fournier 1965-1970年在巴黎的音樂會, 曲目: 舒曼、聖桑、蕭邦、貝多芬的作品

內容註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129 / Robert Schumann --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33 / Camille Saint-Saëns --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op. 3 / Frédéric Chopin -- Twelve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Handel's oratorio Judas Maccabaeus, WoO 45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 102 no. 1 ;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D major, op. 102 no. 2 / Ludwig van Beethoven -- Bonus: Maurice Gendron plays Debussy: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accompanied at the piano by Christian Ivaldi.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