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98
0
0
0

莫札特魔笛/大花版 69

館藏資訊

節錄 博客來音樂館
貝姆的錄音處處充滿著一位老大師對於每一首作品深思熟慮、精確計算的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堆砌和裝飾。他對於人聲的瞭解,是幫助他在這些作品上得以成功的最大原因。他知道怎樣支撐歌唱家,給他們適切的速度好讓歌詞清晰地演唱出來,卻不會傷害歌曲的旋律,而他的所有演出錄音則完全依據他半生以上在歌劇院工作的心得而成,旁人無法輕易取代。貝姆在六四年灌錄的這份經典錄音中,有卡拉揚為他訓練的維也納愛樂團員做基礎,再加上二十世紀「魔笛」演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傳奇男高音溫德利希的塔米諾一角,始終都讓此演成為許多人唱片架上地位最高的經典盤,這是溫德利西最後的錄音之一,兩年後他就意外身亡了。同片中還有費雪狄斯考的帕帕基諾一角,他高大的身軀使他終生無法在舞台上演出這個滑稽的角色,可是卻接連為弗利克賽和貝姆慣錄了這兩份令人難忘的演出。
文/鄭安翔
魔笛是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也是最成功、最通俗的一齣。自從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後,魔笛受歡迎的程度只有隨著時間增加,而沒有減少。直到今日,它還是歌劇欣賞者入們的最佳選擇、所有歌劇院最常上演的歌劇之一。它的旋律優美,十分容易朗朗上口。重要角色的詠嘆調、重唱曲,更是聲樂家們必唱的基本曲目。如捕鳥人巴巴基諾初登台時所唱的「我是捕鳥人」(De Vogelfanger bin ich ja)、夜之女王出現時所唱的「心中燃燒著怒火」(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詠歎調。加上童話般的劇情以及邪不勝正的教育性意義,魔笛也深受兒童的喜愛,可以說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通俗歌劇。
故事設定在不可考古老時代的埃及。王子塔米諾森林中遭巨蛇嚇昏。醒後出現捕鳥人巴巴基諾及出手相救的三位夜之后仕女。她們請求王子從大祭司薩拉斯托手中救回夜后的女兒帕米娜,屆時夜后將會將美麗善良的女兒嫁給塔米諾,看到帕米娜美麗的肖像後,塔米諾向夜之后承諾一定會替她救回女兒。但當塔米諾及帕帕基諾二人來到薩拉斯托的領地時,竟發現他是一位仁民愛物的領主,並決定接受他的試煉以救回帕米娜,而屆時巴巴基諾也會擁有一位嬌妻巴巴基娜。在試煉期中,夜之后出現,命令女兒殺死大祭司。而後歷經種種試一行人煉終於通過考驗,夜之后等邪惡一方遭到打入黑暗深淵,而兩對情侶終成眷屬,在薩拉斯拖及祭司們的合唱中結束此劇。
此外,人們常會提及魔笛中的許多隱喻,例如以夜后隱喻當時對「共濟會」採高壓政策的女王、以薩拉斯托隱喻當時與女王對抗的「共濟會」領導者、以塔米諾比喻當時的貴族、而帕帕基諾則代表只關心食色的世俗平民。另外莫札特在人聲上使用許多對稱的手法,例如相對於夜之后快速跳動、令人眼花撩亂的花腔樂句,薩拉斯托則凸顯出的男低音的寬廣穩定、莊嚴神聖。相對於帕帕基諾的詼諧溫暖甚至帶有一點點輕浮的男中音,塔米諾男高音的音色就顯得貴氣許多。另外,在童話般的光明面下,其實此劇充滿著不合理、不合人性以及不合時宜的劇情。例如聽者很容易對薩拉斯拖這位大祭司的人格感到懷疑、塔米諾以及帕米那之間的速食愛情、對女性即有色種族的歧視等等。不過即使是這樣,還是無法動搖大眾對此劇喜愛的程度,畢竟這是一齣童話是吧?
聽魔笛有人重視指揮的權威程度,有人重視樂團風格端正與否,有人迷戀黃金組合的聲樂家組合。再加上預算的考量,這套大花板中價位的魔笛可說是市面上最抵買的一套。貝姆的指揮選擇了一個比較慢的速度,在這樣的速度下歌手可以從將每個咬字容不迫地唱出,使整個音樂線條顯得格外清晰優美。柏林愛樂在他的領導下演奏出正統德國風格的莫札特音樂:自然而且均衡。演唱塔米諾的是早夭德國歌手翁德利希(FritzWunderlich),這份錄音保留了他逝世前最年輕、優美的聲音。他飾演的王子自然毫不造作,音色優美、高貴,充滿了他慣有的朝氣及熱情。而飾演帕米娜的女高音李爾(Everly Lear)擁有一付溫暖抒情的嗓音。飾演夜之后的則是花腔女高音RobertaPeters,一向演唱義大利花腔曲目的她在這個角色上竟然沒有任何的風格上的不適與德文的困難,她無與倫比的花腔炫技以及紮實的低音區造就了一位極具個性而且辛辣無比的邪惡角色。另外,費雪狄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的Papageno咬字空前絕後的清晰,但不失應有的敦厚喜感,是一位高智商的捕鳥人。其他的角色包括F.Crass氣度恢弘的薩拉斯拖,LisaOtto惟妙惟肖的Papagena,以及無比奢侈的辯者Hans Hotter,跟兩位鐵甲武士則是由James King及Martti Talvela出飾。陣容之夢幻,令人不可置信。而現在聽眾可以中價位的價錢到這個版本,可說是一大福音。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