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37
0
0
0

生命的節奏Rhythm Is It!

館藏資訊

摘自 King Net影音台
「音樂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就像我們得以生存的空氣和水。」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Sir Simon Rattle(拉圖)如是說。2003年的1月,250個兒童與25個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在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伴奏,與編舞家Royston Maldoom的努力下,完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成果意外地令人驚喜。
對這些很多第一次接觸古典音樂的小舞者來說,三個月的排演,除了新鮮、驚喜興奮之外,參雜的情緒,還有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懷疑及緊張。排演的三個月期間,鏡頭所掌握的三個小主角:一個使盡全力,企圖通過學校畢業考試的女孩Marie,在這次的排練當中發現了自己其他的學習機會; Olayinka,一個剛從奈及利亞來到德國的戰火遺孤,以及患有自閉症的男孩Martin,在排練中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體而獲得信心。
兩位資深紀錄片導演,以純熟的技術紀錄下排舞的過程,精湛的演出,也捕捉到他們複雜的內心轉變。如此真實卻又戲劇化的排練過程,孩子們努力過後的驚人成果,加上快節奏的剪接,影片確實激動人心。片中另一個迷人主角,同時也是推動計畫成形的幕後大功臣,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家Sir Simon Rattle,熱情性感,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讓他勇於嘗試。同樣為英國人編舞家Royston Maldoom,過去30年來開著他的紅色箱型車在全球各地教舞,多半為街頭遊童。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同時也呈現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平時演練過程,而這個計畫的實現,更讓樂團有走出演奏大廳的機會。本片曾以《舞在柏林》為名參加2006年在台舉行的「世界公視大展」(Input),獲得很高的評價,更是少數能在德國院線正式上演的紀錄片,並且締造了驚人的票房成績,令所有觀眾親睹音樂改變生命的神奇力量。

摘要註

The film accompanies three teenage protagonists in Berlin during the three-month rehearsals for a dance performance, choreographed by Royston Maldoom and accompanied by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re is Marie, who is still desperately trying to pass her secondary school leaving exams; Olayinka, who has recently arrived in Germany as a war-orphan from Nigeria; and Martin, who is battling to overcome his inhibitions. A sensitive and moving testimony to the power of dance and the raw talent of young people.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