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41
0
0
0

BoulezNotations & Piano Sonatas

館藏資訊

摘自 上揚唱片網站
布列茲(1925年生)曾任紐約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和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然而他更是一位現代音樂作曲巨擘,掌理法國國家現代音樂實驗中心(IRCAM)多年。本輯收錄其鋼琴獨奏曲目的經典代表作。包含十二首小曲的《記號》寫於1945年,每一首都有十二小節,充分顯示他當時對十二音列作曲法的著迷。此曲的音響世界極為經濟有效,冥想與華采的交替對比非常精彩。不過布列茲當時對它並不滿意,竟然將之從目錄裡抽掉,直到三十多年後選擇其中四段改編成管弦樂,才回心轉意,授權陳必先可以公開演出和灌錄唱片。鋼琴奏鳴曲方面,《第一號鋼琴奏鳴曲》寫於1946年,曲中荀白克的影響還相當明顯;1948年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將鋼琴當作打擊樂器,結構強而有力,已擺脫前人影響,發出獨特聲音;1957年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靈感則源自女作家瑪拉美的文學實驗。基本上,這是一張研究現代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錄音。
曾被歐洲媒體譽為「中國的奇蹟」的鋼琴家陳必先女士,1950年生於台北。四歲起隨崔月梅女士學琴,五歲登台,九歲時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准以音樂天才兒童身分至德國科隆深造。在學期間追隨Hans-Otto Schmidt-Neuhaus等名師學習,二十一歲時獲得第二十一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國際比賽首獎,1972年參加布魯塞爾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之後又陸續獲得路特丹的「國際筍白克大賽」與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際巴哈大賽」等國際大賽的首獎,從此一舉成名。
陳必先在眾多世界知名城市如倫敦、柏林、慕尼黑等演奏,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在頻繁的演奏中陳必先和許多世界知名樂團、指揮家、音樂家合作,包括: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蘇黎世國家交響樂團、德國廣播交響樂團等。合作過的指揮家有海汀克(Bernhard Haitinl)、沙克爾(Paul Sacher)、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杜特華(Charles Dutoit)、雅諾斯基(Marek Janowsky)、幸德爾(Hans Zender)、烏特夫斯(Peter Eotvos)、亨利梅哲等。
其受邀參加過的重要音樂節如:盧森堡音樂節、香港藝術節、大阪音樂節、史瓦辛格音樂節(Schwetzinger Festpiele)、倫敦音樂節(London Prom’s)、哈德斯費音樂節(Huddersfield Festival)、巴黎之秋音樂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史特拉斯堡音樂季(Musica Strasbourg)、維也納現代音樂季(Wien Moderm)、科隆音樂節(Triennale Cologne)等。
除了活躍於舞台,近年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及研究並推廣現代音樂。陳必先也與許多現代音樂作曲家共同合作,著名作曲家有:布列茲、史托克豪森、庫爾塔格等,同時她也在德國許多不同音樂節演奏約翰凱吉(J. Cage)和卡特(Elliott Carter)的作品。其認為以現代的技巧及現代的精神來詮釋古典音樂才能賦予新的生命與現代的觀眾產生共鳴。同時也強調,音樂家與聽眾,是一體兩面,她曾說:「彈一個因聽眾能懂,演奏者也能感覺到她們懂,然後就會更感動地彈下去。這層默契,是推動演奏者的最大力量」。
1999年起,陳必先陸續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舉行演奏,極為成功。她也於2000年世界博覽會中擔任獨奏,也與康塔斯基(Alfons Kontarsky)合作,表演雙鋼琴,深受國際樂壇的肯定與推崇。陳必先曾任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1983-2004),自2004年起轉任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教授,亦於2003年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指導鋼琴、室內樂與現代樂合奏等課程。
關於她的演出,特別是對於巴哈的作品,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樂評曾譽為「陳必先偉大地創造了巴哈」。

內容註

Douze notations : pour piano, 1945 (9:00) -- Première sonate pour piano, 1946 (11:00) -- Deuxième sonate pour piano, 1947-48 (35:00) -- Troisième sonate pour piano, 1955-57 (21:00) / Pierre Boulez.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