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00
0
0
0

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

館藏資訊

摘自 榑客來音樂館
指揮家傑利畢達克除了在四○年代後期,被福特萬格勒指派為繼承他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職務的那段期間,曾經正式灌錄唱片以外,其後的時間一直到他1996年過世之前,始終都拒絕為任何唱片公司錄音。其中的原因是他以一位音樂思想家、融合了對禪宗思想對當下的解釋而得的。他認為音樂只有在當下、與演奏者、聆聽者面對面時,透過雙方的思緒交流、共同在一個空間下感受著同樣的氛圍時,才真正存在著。傑氏對於音樂之投入之深、詮釋之成功,讓他成為二十世紀後半葉地位最高的指揮,但這樣一位指揮的詮釋卻從未被灌錄成唱片,無疑是對其他靠著唱片功成名就的指揮家們最大的對比和諷刺。
正因為如此,世人對傑氏音樂的崇拜和偶像化程度之深,幾乎到了要超過任何其他指揮的程度。在他生前,傑氏以能幻化出最難以想像的法國印象派音樂和編織出最結構分明的布魯克納交響曲著稱。在傑氏死後,他與司圖嘉特交響樂團以及慕尼黑愛樂(最晚期,1976年到1996年)間的現場錄音(多是為了廣播而錄製的),禁不住唱片公司、愛樂者的殷殷要求,終於由他的兒子和妻子共同授權,交由唱片公司做正式發行。其兒子對於父親一直敬愛萬分,在傑氏生前還曾為他拍攝著名的傳記電影「傑利畢達克的花園」,在這整個系列發行之前,就說:他知道,就像他父親所講的,錄下來的音樂還是不成其為音樂,但終究他們讓人記得,這些音樂曾經一度是音樂。就像他在父親過世後,看著許多他生前拍的照片,會勾起他會心的微笑,想起父親生前的總總。唱片也是,他們捕捉了大師音樂思維的吉光片羽、雖不完整、雖然片段,卻依然是無價的紀念。
這套專輯,為保存傑氏藝術的片面而發行,但也要提醒您傑氏的信念。音樂只有在演出者考量了與演出場地、聆聽者的互動後、作出最後演繹方向的決定後那一霎那才真正開始、也在樂曲最後一音結束當時就結束。錄音無法捕捉到這種發出與回饋的交流過程,而且反覆聆聽相同的錄音,只會扼殺聆聽者參與演出的自發性,因為一再反覆的聆聽,無形中養成聆者的被動態度,讓他每次聆聽到同一樂段都期待同樣的效果,這是一種對有創意的音樂演出的謀殺,也是傑氏最不能允許的事。
傑利畢達克最奇妙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很成功的掌握每一個時代、每一位作曲家獨特的風貌,而且賦予他們各自強烈的風格和個性。他的布拉姆斯一向被認為,沒有別人像他一樣,能把布拉姆斯處理得那麼像布拉姆斯。傑利畢達克曾解釋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呈現他所指揮的作曲家風格,主要是因為他確實掌握了每位作曲家在創作時的風格狀態和心情,並且深入瞭解了當時的樂器音色,甚到連他們樂器製造的手法、運弓的技術等等都不能放過。然而,這並不表示他是「歷史考據派」的一員,他並不作興使用古樂器和其他相關的技法,相反的,還經常以長篇大論批評這些古樂學者,儘管用的是羊腸弦,卻在弓法使用上不合時宜。他年紀漸長後,不再作這種批評,但是卻還保留了對於時代精神和演奏風格的嚴謹指揮風格,本片就是他在呈現風格上最成功的典範。
在指揮布拉姆斯時,傑利畢達克相當重視布拉姆斯那種對於音色的特定要求:一種嚴肅的性格和自制、內斂的熱情。這是透過相當嚴格而充滿貴氣的控制,滲透音樂的每一層織理中的。他曾要他的團員和歌手想像,在德意志安魂曲的第一樂章中,是一個完全沒有脂肪、只有肌肉和骨骼的精瘦身體。傑氏對待團員的手法,有很多的情緒是來自他早年的經驗,慕尼黑愛樂的團員們,卻能夠為了向他多學一點,互相叮囑要加以忍耐,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找到讓大師平靜的方法,才能讓大師傾囊相授,因為他們知道,傑氏心中非常渴望有瞭解他的人,能夠讓他盡一生所學加以傳授的,而慕尼黑愛樂得幸運的得到了他們想要的音樂美學,也呈現在本片這份八一和八七年的錄音中。

內容註

Disc 1 : German requiem, op. 45. Disc 1 : German requiem, op. 45 -- Symphony no. 1 op. 68.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