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21
0
0
0

霍洛維茲典藏經典錄音套裝 v. 9蕭邦波蘭幻想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巔峰時期錄音:六零年代霍洛維茲事業在Columbia旗下事業最巔峰時期錄音。
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浪漫派鋼琴演奏家,學鋼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認識這個名字。1903年10月1日出生於烏克蘭的基輔,7歲登台舉行獨奏會,17歲從基輔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就在蘇聯境內展開了馬不停蹄的演奏,他跟小提琴大師海飛茲一樣,都是20世紀身價最高、不仰賴音樂性競賽成名、而且都在意氣風發的年少時便離開祖國的超技演奏家。
1928年他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首演,門票早就銷售一空、台下眾星雲集,連大師拉赫曼尼諾夫都是座上賓。擔任指揮的大指揮家畢勤爵士一點也不把他放在眼裡,年輕的霍洛維茲在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目演奏上一路隱忍受氣,直到第三樂章,才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狂飆到底,狠狠地把樂團甩在後邊,樂團死命追趕都追不上,全場歡聲雷動,猶如李斯特再世,霍洛維茲因此一戰揚名全世界。1932年結識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展開音樂上的合作,隔年便娶他的女兒汪達為妻,演奏事業如日中天。
霍洛維茲的演奏風格,在二十世紀中原本已被視為過時,但因他在五零年代有過長期的退隱,加深了他傳奇性的地位,使得追逐和崇拜他的樂迷日多,再加上他在退隱時期修正自己的演奏風格,乃在六零年代復出後,全面性地贏得讚賞。這時,許多後代的鋼琴家開始紛紛以模仿霍洛維茲的演奏風格:將極強奏和極弱奏交替呈現、略顯乾澀卻充滿歌唱性的音色等等。
霍洛維茲的錄音事業經歷過四個時期,從最早三零年代在歐洲由RCA和HMV共同發行、四零年代是RCA獨家發行。五三年他雖然退隱,但仍維持為RCA錄音出片,然後六二年復出後是哥倫比亞,也就是日後的新力唱片錄音。之後他又在七五年到八二年之間轉回到RCA。最後的DG時期是從一九八五年一直到八九年過世。
套裝簡介
六零年代在哥倫比亞的錄音是霍洛維茲錄音和演奏事業最巔峰的階段,一方面因為立體聲時代的來臨,另一方面則是他邁入六十歲,他開始卸除自己早年被稱是「兼馬戲班小丑和詩人於一體」的炫技形象,轉而成為嚴肅的大師代言人。這段期間他錄了許多足以總結他一生琴藝的經典,也是讓他在高齡復出,面臨著新世代樂迷不認識他危機時,重新奠定大師形象的關鍵錄音。
其中收錄一九六五年卡內基音樂廳復出音樂會(這之前他退隱了足足十二年時間)為他贏得葛萊美最佳古典專輯和錄音兩座獎;以及六八年的卡內基音樂會電視特輯,以及六九年舒曼的克萊斯勒魂,更贏得法國唱片大獎的肯定(這份錄音後他又隱退五年直到七四年復出)、七一年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專輯,可以說是他六零年代以後最重要的傳世錄音之一,為他贏得葛萊美最佳古典專輯獎。這份拉赫曼尼諾夫錄音之所以重要,也在於霍洛維茲在七零年代以後雖然有過兩度短暫復出,但都為期不長,而且中間還因為他使用抗憂鬱的藥物,造成琴技和音樂性大幅衰退,像第二號奏鳴曲這麼艱難的曲目,他已經無力維持。這首曲子和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樣,都是拉氏同意霍洛維茲加以改寫的作品,也因此他彈來格外具有權威感。
另外第一片中的李斯特第十九號匈牙利狂想曲,霍洛維茲採用的是他自己改編的版本,這是連他自己都承認技巧非常艱難的超難曲,極具霍氏獨特演奏風格,可以一窺他驚人的技巧。
得獎專輯:卡內基音樂廳復出音樂會得到葛萊美最佳古典專輯和錄音兩座獎;六八年卡內基音樂會電視特輯,以及六九年舒曼的克萊斯勒魂,贏得法國唱片大獎;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贏得葛萊美最佳古典專輯。
決定性版本:李斯特第十九號匈牙利狂想曲,霍洛維茲採用自己改編版本、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限量發行:全球限量版。

內容註

Polonaise fantaisie, op. 61.--Mazurka in A minor, op. 17, no. 4.--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Introduction and rondo, op. 16.--Waltz in A minor, op. 34, no. 2.--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op. 53 / CHop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