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14
1
0
0

Discovering Masterpieces V.3阿格麗希舒曼鋼琴協奏曲之夜全區英德法西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金革唱片網站
2006年,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為紀念舒曼逝世150周年,由現任音樂總監夏伊領軍,舉行了「舒曼之夜」音樂會,並請來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助陣演出。整場音樂會洋溢著浪漫時代獨有的文學氣息與濃郁幻想色彩,精采的演出令全場觀眾屏息領略舒曼音樂之美,可說是近年最出色的作曲家音樂盛會之一。
羅勃.舒曼(1810~1856),書商之子、現代樂評的開創者、浪漫主義狂飆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與恩師維克之女克拉拉的愛情千古不朽,但他個人卻也是悲劇角色:1848年就因耳朵不斷聽見的A音而投水自盡未果,被送進療養院(精神病院),1856年逝世於其中,得年46歲。舒曼的鋼琴音樂、連篇歌曲等,無一不是承先啟後的經典名作,由於文學造詣極高,在他的作品中常可見詩與文的結合,音樂中亦不乏暗喻、對比等文學手法的引用,雖然如此一來他的音樂相較於同儕作品更為晦澀難懂,卻也更加耐人尋味。
2006年,值舒曼逝世150年紀念,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特別舉辦了舒曼音樂會,以全場其作品對這位音樂家致上最高敬意,演出當天更邀來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助陣演出,當天座無虛席,一半以上正是因阿格麗希而來。整場音樂會上下半場兩大重頭戲,無非舒曼最受歡迎兩部作品A小調鋼琴協奏曲及D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阿格麗希主奏的A小調協奏曲一直是她的拿手好戲,舒曼在曲中的散發的狂想特質與她的野性演奏風格可說不謀而合,在她有限的協奏曲錄音中,這首曲子就錄了兩次。在這分錄影演出中,阿格麗希充分的運用了她不遜男性的強韌指力與充滿衝刺感的詮釋風格,讓整首作品顯得大器十足,終樂章俐落酣唱的琴音更令人直呼過癮。另外絕少演奏安可曲的阿格麗希這次再加演兒時情景中第一段小曲,雖然看來誠意不足,但卻也是她難得的突破。
布商大廈現任音樂總監夏伊本就對舒曼交響曲頗為拿手,下半場第四交響曲在他的指揮下顯得穠纖合度,舒曼晚期作品中頗為人詬病的厚重失衡全然不減蹤影,反而是沉穩內斂,揮灑自如。一曲既罷聽眾的如雷掌聲與再三謝幕,可見萊比錫愛樂人從夏伊手上真正體認到了舒曼交響曲的真價值,也為這次音樂會劃下完美的句點。
被譽為「鋼琴女王」的阿格麗希,是鋼琴演奏家中的傳奇,也是二十世紀琴壇女性的代表人物。她1941年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外交官父親很早就發現她的音樂天賦,五歲就讓她習琴,八歲便登台演奏莫札特和貝多芬的協奏曲,可說是不折不扣音樂神童。十三歲起,阿格麗希舉家移居歐洲,她因此有機會陸續受教於顧爾達(Friedrich Gulda)與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等名師。1957年,她以16歲幼齡贏得布梭尼和日內瓦鋼琴大賽首獎,1965年再贏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自此名動樂壇,盛名迄今依然不墜。阿格麗希早年的美艷與她的琴藝同樣斐聲樂壇,她與不少音樂家間的曖昧迄今亦依然令人津津樂道。近十餘年來,她與小提琴家克萊曼,大提琴家麥斯基,鋼琴家柯瓦契維奇組成室內團體,推出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室內樂唱片,展現出她強烈個人色彩外的另一面。
多年來,阿格麗希「鋼琴女王」的名號與她兩個特徵有密切的關聯。首先,她是當今女性演奏家中少數指力、體力與技巧均不遜於男性的演奏家,當絕大多數女性演奏家在琴台上展現纖細柔婉、對比巧妙琴音的同時,阿格麗希卻是以酣暢淋漓的如飛速度與大開大闔的磅礡格局征服舞台下的無數雙耳,強大的爆發力與能量有時連男性演奏家都要為之汗顏。再者,阿格麗希取消演奏會的次數,也幾乎與她的名聲等量齊觀。自我色彩強烈,只願為自己而活的她,常常因一時情緒或莫名理由取消音樂會。不過就算演奏會總是一票難求,就算買到票也不一定看的到,愛樂人依然無怨無悔的熱愛阿格麗希。因為她的舞台演出總有著近乎神經質的奔放與狂想,那彷彿電光火石般張力十足的指尖更帶著無盡魔力,每每令聽過她現場演奏的人們畢生難忘。如此的自我與野性美,當今樂壇惟她一人,即便將來,亦當再無第二人矣。

摘要註

Audio-visual concert guide for Schumann's Piano concerto, featuring Martha Argerich on piano. In the documentary, music historian Wulf Konold explains how the composer forged a new path in writing it and how the solo instrument and the orchestra create a particularly intense relationship, using excerpts from the performance.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