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64
0
0
0

笛卡之聲Ⅱ- Vol. 21蕭邦 練習曲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音響共和國 網站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大約在1888年,一路風行到二十世紀初,此後唱片出現,更方便的聆聽方式取代了腊捲軸,Decca唱片因緣際會,在1914年推出了第一部「可攜帶式留聲機」,在英國「每日郵報」刊登廣告,稱之為Decca。百年歷史的累積,Decca不僅是當今最重要的唱片品牌,更是見證百年音樂紀錄歷史的活字典。在「Decca Sound」限量套裝當中,收錄50張精彩唱片,更是愛樂者不可多得的好收藏。
Decca不僅是唱片公司,更是「寫唱片歷史」的重要成員,在1919~1929年間,Decca發行所謂「電子錄音的超級唱片」,二次戰後更首度推出「全頻段錄音」(ffrr,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1950年推出了第一款適用於ffrr唱片所使用的唱臂,並推出十二吋LP。1958年再接再厲,推出「全頻段立體聲錄音」(ffss),1962年在推出「全方位立體聲」(Phase 4 Stereo)。這些錄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出自同一家公司之手,可見Decca不僅是唱片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
無論是唱片愛好者,或是對唱片僅有簡單認識的人,應當都聽過所謂「Decca之聲」,可是很多人對所謂「Decca之聲」的內容並不是很瞭解,可能有人還搞不清楚是不是和「台灣之聲」有關係。所謂的「Decca之聲」和他們所發明的錄音方式有關,早年從單聲道進化到立體聲的時代,錄音師並沒有所謂的「範本」,錄音現場該怎麼擺放麥克風,其實都還在實驗,在單聲道時代,反正麥克風只有一支,只要管錄音現場是不是夠安靜就好,但立體聲時代要考慮麥克風間距,甚至麥克風擺放的角度,都會影響錄音成像的好壞。在1954年時,Decca旗下三位重要錄音工程師,分別是Arthur Haddy、Roy Wallace與Kenneth Wilkinson,發明了所謂「笛卡樹」( Decca Tree),樹立了交響樂錄音的麥克風擺放典範。「笛卡樹」不是單純使用兩只麥克風,而是三只,麥克風架在樂團前方,高高掛起,通常使用三只無指向麥克風,藉以兼顧立體音場與音像。
「Decca Tree」之所以能成為典範,和Decca三位錄音工程師的努力有密切關係,尤其是Kenneth Wilkinson,這位傳奇錄音師曾三度獲得葛萊美最佳錄音工程獎,在世時曾與超過150位指揮合作錄製唱片,堪稱唱片史上最偉大的錄音工程師之一,而「Decca Tree」之所以成為古典唱片錄音典範,也和Wilkinson不斷反覆實驗調整,把成果透過錄音呈現,逐漸成為古典錄音的麥克風架設「範本」。
這套54張CD的限量專輯,收錄了這段時期五十套最優秀的錄音。每一套專輯都是初版封面,並有完整的錄音資訊與大量的照片。專輯還附有一本解說冊,詳細說明「全頻段立體聲」的發展歷史,以及音樂家與錄音場地的介紹。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蕭邦一生共寫了27首練習曲,包含各12首之作品10及作品25兩組,以及三首無作品編號的「新練習曲」,本專輯收錄編號的兩套24首。作品10這組分別創作於1829與1832兩年,於1933年出版;作品25則完成於1932至1936年間,1937年出版,這套作品是蕭邦針對在鋼琴演奏上所設計出來的技巧練習,雖然名為練習曲,但與徹爾尼等音樂教育家為鋼琴初學者所設計的大量練習曲不同。蕭邦練習曲同時包含優美的旋律與高超的技巧,提供給鋼琴技能已經完全成熟的鋼琴家演奏,是完全的音樂會曲目,也是一套不容易征服的曲目,就連有「蕭邦祭酒」之稱的波蘭大鋼琴家魯賓斯坦,也只是在現場零星彈過幾首,卻從不肯進錄音室灌錄,可見這套作品的困難程度。在蕭邦之後創作練習曲的作曲家,如李斯特、德布西、史克里亞賓等,也都是運用此種方式來對待練習曲這項題材。
本片由DECCA台柱阿胥肯納吉擔綱,阿胥肯納吉是1955年第五屆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來過台灣多次的他,技巧高超不在話下,雖然演出作品非常廣,但蕭邦仍是阿胥肯納吉最受到樂迷推崇的曲目,也是他演奏生涯的重心,這份七○年代初期完成的錄音,一直都是市場上的暢銷專輯,改成中價位並以全新數位技術處理,保有阿胥肯納吉晶瑩的琴音,更豐富、開闊的音場,絕對是這套作品的第一選擇。

內容註

12 Etudes, op. 10 -- 12 Etudes, op. 25. / Chop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