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64
0
0
0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HQCD

館藏資訊

摘自 金牌大風網站
「埃及豔后之死」是白遼士在1829年報名羅馬大獎的清唱劇作品,此作已經是他第三度報名參賽羅馬大獎了,前一年他只拿到第二名,所以這一年他決定不要討好評審的品味,純粹為自己寫作一部作品,因此完成這部清唱劇「埃及豔后之死」,他顯然很有自知之明,因為評審果然因為作品中危險的傾向而讓他落選。不過,白遼士並不感到挫折,隔年他再度參賽,終於如願在第四度參賽時拿下羅馬大獎。雖然這部「埃及豔后之死」未能拿下大獎,白遼士對這部作品的評價還是相當高,所以他後來以羅馬雕刻家切里尼為主題寫的歌劇「班維努托.切里尼」中,就引用了此劇的部份旋律;在「羅馬狂歡節」這部序曲中,也引用此劇的其他音樂。
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完成於他在音樂院的最後一年,當時正是法國七月革命的混亂時局之中,此曲有著「一位藝術家生命插曲」的副題,有點像是白遼士自己的生活小照。曲中白遼士採用固定樂念一再循環,象徵是他個人在曲中的意念流動,此曲成為法國浪漫樂派交響曲的濫觴。當初白遼士觀賞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時,愛上的劇中女演員哈莉葉.史蜜遜,幻想交響曲中畫家追求心上人的心情,就是白遼士暗戀哈莉葉的心情,差別是白遼士觀賞完莎劇後始終不敢對哈莉葉傾吐心聲,他先後寫下了幻想交響曲和「雷里歐」,哈莉葉本人到場觀賞首演,或許是音樂的力量大於情書,這兩部作品首演完隔天,白遼士鼓起勇氣將五年來對哈莉葉的愛慕之情藉由自我介紹而向哈莉葉傾吐,兩人隨即於一年後結婚。
這回拉圖選擇了讓人大吃一驚的曲目。這大概是與拉圖最難聯想在一起的曲目,而為了這份錄音,拉圖也採用了不同的詮釋風格和錄音方式。不再像上幾份錄音那樣採用現場錄音,而是特地在今年五月底帶著柏林愛樂開拔到柏林的耶穌基督教堂中灌錄,因此整份錄音的效果也不同於以往在柏林愛樂廳中的現代感,而有一種以往卡拉揚六、七○年代的舊式柏林愛樂錄音特質:不那麼粒粒分明的現代音響,而帶有一種黑膠唱片的懷舊色彩。而他對白遼士這份青春作品所採取的詮釋角度也讓意外地充滿了熱情和奔放的灌注。片中請到當今備受喜愛、人氣極高的美國次女高音葛蘭姆前來演唱「埃及豔后之死」,這是她第一次為EMI錄音的作品。向來對法語藝術歌曲拿捏精確、到位的葛蘭姆,在此曲的演唱讓這首向來被忽略的清唱劇,獲得了多層次而細膩的處理,在前後兩樂章中,音色變化和戲劇性的對比,以及她個人音色的掌握,都讓人難忘。
相信沒有人會懷疑,「柏林愛樂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管弦樂團」這句話!事實上,柏林愛樂的黃金時期,具體而言是指在卡拉揚與阿巴多擔任指揮的年代。歷經無情烽火的焠練,草創時期的蓽路藍縷,在「指揮天王」卡拉揚強勢領導與靈活手腕的經營之下,將柏林愛樂一舉推向全球樂壇的巔峰。
「柏林愛樂」的團員個個身懷絕技,不僅是傑出的獨奏家,樂團的整體合作默契,在歷任指揮巨匠的調教之下,早已臻至爐火純青之境。於2002年9月擔任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藝術總監後,在迎接第四年的2005年秋天,賽門拉圖率領全球最頂尖的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憑藉優異的指揮才華,將輝煌的傳統持續發揚光大 ,走向前所未有的方向與另一個顛峰。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個人小檔案
1955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自幼便對樂器產生興趣,並於國家青年管絃樂團裡擔任打擊樂器。1971年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就讀,並專攻指揮。在他19歲的時候,參加約翰普列爾國際指揮大賽(John Player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中勇奪優勝,並且在英國格萊德堡歌劇(Glyndebourne Opera)音樂節上創下最年輕的紀錄首度演出,在在展現出他超齡的才華。當各方邀約從世界各地湧來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於1980年就任首席指揮。日後,由於他在極短時間一手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迅速推向國際水準,因此更提高了他的知名度。1990年,拉圖就任該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由於他對英國音樂界有著絕大貢獻的成績,於1994年,以39歲的英年之姿,受封榮譽爵士的稱號。這就是他被尊稱為“Sir” Simon Rattle的由來。他透過古典樂器,並將它以現在樂器演奏的絕佳手腕獲得莫大的好評。
2002年,拉圖繼承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後任,就任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與卡拉揚(Karajan)等人都曾歷任的世界最頂尖管絃樂團之一的柏林愛樂管絃樂團(BPO)的藝術總監一職。
2004年11月,拉圖擔任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後首度造訪日本。並於2005年4月完成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史上頭一遭的共同演奏會。

內容註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55:22) / Berlioz -- La mort de Cléopâtre / Pierre-Ange Vieillard (20:28).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