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8
0
0
0

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 HQCD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理查‧史特勞斯在一八九七年春天開始創作交響詩「英雄生涯」一作,在隔年十二月才完成全曲。這是一首他寫來稱頌自己的作品。
在此之前,他從莎士比亞和尼采的作品中找到了英雄人物的主題,供他創作了「泰爾善意的玩笑」、「唐璜」等交響詩之後,覺得應該也可以用一首交響詩來描寫自己,他就對羅曼羅蘭說,他不懂為什麼不能以自己為對象寫作一闕交響詩,他覺得自己就和拿破崙或亞歷山大帝一樣是值得一書的人物。
這首交響詩後來即在他的經營下,轉變成他回應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現代作品,他不要一首追悼死去英雄的交響作,而要一闕真正雄壯威嚴的交響詩,於是他刻意以降E大調寫作,在曲中放進大量的銅管樂,以表達出那種威風與壯盛的英姿煥發。在這首交響詩中,理查‧史特勞斯所要描寫的是對抗敵人(樂評家)的作曲家(他自己),樂曲中他盡情紓發自己對樂評人的敵意,在樂譜上指明要雙簧管發出「不屑」的氣聲,要鈸敲出「不滿的嘶聲」。在一開始的敵對狀態之後,作曲家也要深入書寫自己柔情的一面,於是,接下來我們聽到他以第一小提琴獨奏描寫自己的女高音妻子寶琳娜,在樂譜上他標著「輕浮」、「發怒」、「碎碎唸」,顯然,雖然這位自許為英雄的作曲家也和大部份的丈夫一樣,對摯愛的妻子有著特定程度的不滿。描寫完溫柔的場景後,史特勞斯依然不忘他創作此曲的主要訴求:與敵人的對抗,於是在接下來的樂節中,他讓曲中的英雄更加奮力抗敵,而因為有了愛情的滋潤,他更為堅強。而在接下來英雄的白日夢中,史特勞斯則讓作曲家回想起自己的作品,於是史特勞斯之前的許多交響詩、藝術歌曲旋律都一一浮現。
這樣一首交響詩,是理查‧史特勞斯以巨人意志將管絃音樂操弄到標題音樂最狂想與最寫實的程度。這首樂曲,自從完成以來,就一直是柏林愛樂的核心曲目,一首道地的德國樂曲,歷任的柏林愛樂指揮家如福特萬格勒、卡拉揚等人,無不以在這首交響詩上窮盡心思表現出其以樂團發揮藝術家創造力的浪漫指揮藝術,在拉圖的手中,他以現代音樂要求精確與細膩和聲與樂團音色對比的眼光,賦予此曲嶄新的面貌,並以此曲作為柏林愛樂此次世界巡迴的主要曲目,正顯示他藉這首樂曲向全世界觀眾宣布他的時代到來的決心與企圖。
相信沒有人會懷疑,「柏林愛樂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管弦樂團」這句話!事實上,柏林愛樂的黃金時期,具體而言是指在卡拉揚與阿巴多擔任指揮的年代。歷經無情烽火的焠練,草創時期的蓽路藍縷,在「指揮天王」卡拉揚強勢領導與靈活手腕的經營之下,將柏林愛樂一舉推向全球樂壇的巔峰。
「柏林愛樂」的團員個個身懷絕技,不僅是傑出的獨奏家,樂團的整體合作默契,在歷任指揮巨匠的調教之下,早已臻至爐火純青之境。於2002年9月擔任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藝術總監後,在迎接第四年的2005年秋天,賽門拉圖率領全球最頂尖的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憑藉優異的指揮才華,將輝煌的傳統持續發揚光大 ,走向前所未有的方向與另一個顛峰。
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個人小檔案
1955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自幼便對樂器產生興趣,並於國家青年管絃樂團裡擔任打擊樂器。1971年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就讀,並專攻指揮。在他19歲的時候,參加約翰普列爾國際指揮大賽(John Player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中勇奪優勝,並且在英國格萊德堡歌劇(Glyndebourne Opera)音樂節上創下最年輕的紀錄首度演出,在在展現出他超齡的才華。當各方邀約從世界各地湧來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於1980年就任首席指揮。日後,由於他在極短時間一手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迅速推向國際水準,因此更提高了他的知名度。1990年,拉圖就任該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由於他對英國音樂界有著絕大貢獻的成績,於1994年,以39歲的英年之姿,受封榮譽爵士的稱號。這就是他被尊稱為“Sir” Simon Rattle的由來。他透過古典樂器,並將它以現在樂器演奏的絕佳手腕獲得莫大的好評。
2002年,拉圖繼承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後任,就任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與卡拉揚(Karajan)等人都曾歷任的世界最頂尖管絃樂團之一的柏林愛樂管絃樂團(BPO)的藝術總監一職。
2004年11月,拉圖擔任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後首度造訪日本。並於2005年4月完成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史上頭一遭的共同演奏會。

內容註

Ein Heldenleben = A hero's life : symphonic poem, op. 40 (47:24) --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 suite for orchestra, op. 60 (34:23) / Richard Strauss.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