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3
0
0
0

葛洛菲 大峽谷組曲

館藏資訊

摘自 Yahoo拍賣 網站
美國前鋒作曲家葛羅菲(Ferde Grofe, 1892-1972)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這首《大峽谷組曲》(Grand Canyon Suite),這組作品很容易讓我想起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的「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松》(Pini di Roma)、《羅馬之泉》(Fontane di Roma)、《羅馬節日》(Feste Romane),承襲著後期印象樂派的配器手法,驅使著音樂生動地描繪每個樂章的場景。
1916年葛羅菲橫跨亞利桑納沙漠(Arizona desert)去看大峽谷的日出,日出的美景讓他難以忘懷,最初是十分靜寂,然後天際開始冒出曙光,大峽谷的地層暈出了紅光,突然亮眼的陽光從地平線開始升起,照射著整片峽谷地形。這個意象一直籠罩在葛羅菲的腦海中,難以言喻的夢幻景色只有音樂這個語言可以為此描繪出當下的感動。
1929年葛羅菲寫下第一樂章〈日出〉(Sunrise),接著他繼續為大峽谷描繪各樣的場景,第二樂章〈彩色沙漠〉(The Painted Desert)、第三樂章〈足跡〉(On the Trail)、第四樂章〈日落〉(Sunset)、第五樂章〈暴風雨〉(Cloudburst),《大峽谷組曲》於1931年問世。
創作時間顯然比雷史碧基的「羅馬三部曲」晚了很多,音樂也不完全侷限在後期印象樂派的手法,傳統折衷的手法在當時前衛的音樂潮流中,描繪的特質仍為當時聽眾輕易地接受。這個組曲也反應當下的音樂背景,領導當時古典爵士風的美國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win, 1898-1937)也影響著葛羅菲,當時蓋希文的名作《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管絃樂版,就是由葛羅菲改編的(按:原作是爵士樂團版)。
爵士輕鬆的俏皮曲風,出現在第三樂章〈足跡〉,幽默的曲風常常在迪士尼卡通中出現。開頭是獨奏小提琴的序奏,樂團開始發出像驢子走路的蹄聲,混雜著牛仔的歌聲,足跡循著瀑布的聲音,就可以找到綠洲,綠洲旁的小屋響著用鋼片琴的音樂盒樂段,曲末牛仔與驢子活潑的足跡漸行漸遠。
〈彩色沙漠〉則使用印象樂派的手法堆積音樂的色彩,音符就像一塊一塊的顏色,樂器調著顏色的光影照著險峻的峭壁地形,在燠熱難耐的寂靜空氣中慵懶地堆疊。〈日落〉時天邊發散著金色的光芒,遠方有動物的叫聲呼喊著,回聲蕩漾在整個峽谷中,曲初開始絃樂的泛音,輕描淡寫地宣洩出如歌的旋律,有相當濃厚的後期浪漫樂派風格。〈暴風雨〉則使用了較為前衛的手法,絃樂和鋼琴的滑音像警報聲,在田園風的如歌旋律中預示著暴風雨前的徵兆,尖銳的打擊樂象徵著遠方的閃電與雷聲,伴隨著絃樂顫音的狂風暴雨,曲末暴風雨消散,月亮又從雲層中露出光芒,大地重回一片勝利的喜樂。
此張唱片的版本也是同為當時任教於伊士曼音樂院的作曲家漢森(Howard Hanson, 1896-1981)指揮伊士曼羅徹斯特管絃樂團(Eastman-Rochester Orchestra),漢森跟葛羅菲年紀相仿,持守著固有浪漫的特質。另有葛羅菲的另一個作品《密西西比組曲》(Mississippi Suite)和赫伯特(Victor Herbert, 1859-1924)的《E小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2 in E Mino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Op.30),MERCURY這家唱片公司的錄音,都具有TAS發燒片的水準。

摘要註

摘自 音樂時代-唱片購買指南 : 葛羅菲的這首《大峽谷》組曲是較遜於目前其他版本的。然而你可以聽出來,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密的排練而成,而且你也可以感覺到這些演奏者在錄音過程中,毫不放鬆的盯著指揮的神情灌注在音樂中,所以雖然音樂的演出精確,卻流於過於刻意和不夠靈感。當然曲子終樂章的暴風雨片段,Mercury的錄音是測試音響的好材料,韓森的指揮一板一眼,雖不中亦不遠矣。(羅門) 摘自 音樂時代-唱片購買指南 : 赫伯特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是本片中最大的驚奇,哈瑞爾當初為一、二號協奏曲都流過錄音,許多人認為是影響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風格最巨的前輩作品。非常動聽迷人的浪漫派大提琴協奏曲,不應如此遭到淹沒。(羅門)

內容註

Grand Canyon suite -- Mississippi suite / Ferde Grofe ́-- Concerto no. 2 in E mino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op. 30 / Victor Herber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