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01
0
0
0

阿波隆尼亞 ; Nowy Teatr Warszawa -- (A)pollonia / (3)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Nowy Teatr Warszawa -- (A)pollonia.
    • 華沙新劇團《阿波隆尼亞》.
  • 出版: 台北市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民100[2011]
  • 叢書名: 台灣國際藝術節 , 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 一般註:民國100年2月19日於國家戲劇院. 波蘭語發音,中文字幕 ; 演出長度為上半場150分鐘,中場休息30分鐘,下半場90分鐘. 單機錄影. 張枝財錄製DVD.
  • 演出者註: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 Krzysztof Warlikowski , 導演 ; 華沙新劇團 Nowy Teatr Warszawa.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095765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要註

波蘭中生代導演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率領的舞台新劇《阿波隆尼亞》,2009年才在亞維儂藝術節驚世落幕,創新大膽的演出引爆熱烈討論,導演從歷史、戰爭到文明的矛盾與衝突中,串連起千年述說,鮮明對比的史觀以及獨樹一格的劇場美學,結合語言與肢體暴力的多媒體影音創作,在舞台上搬演一場謀殺的歷史。這齣戲的劇本結構跨越經典與當代,從古希臘悲劇到二十世紀納粹大屠殺,希臘悲劇作家尤里比底斯的《阿格斯提斯》、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斯提亞》以及波蘭女記者漢娜.克勞的《阿波隆尼亞》與泰戈爾等人的作品,圍繞在人性的黑暗面與殘忍歷史上,極具震撼,舞台上多媒體影像不斷穿梭,死亡、血腥、暴力大量出現,大膽挑戰觀眾的感官視覺,讓人屏息難安。在巴黎劇場界炙手可熱,波蘭最猛的中生代導演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以反映重建中的波蘭社會問題出發,關注的議題觸及歷史與戰爭,特殊的劇場表現形式,激昂的肢體表演、貫穿舞台的巨型影像、豐富的舞台畫面,分秒挑戰你的感官視覺,帶給你劇場新體驗。 演前導聆 : 《阿波隆尼亞》讓觀者自己尋找解答 。蒙太奇的手法讓瓦里科夫斯基確立了他自身創作上的「自由」,從文本建構到場面調度都細心地安排每一份符號所能帶給觀眾的意義,進而提問了許多人類共同的質疑;權利、仇恨、性別、情感、死亡與生命。而人在追求這所有一切時的犧牲奉獻又將帶來了什麼?是於團體之間被盲目的操弄,還是自我神化的追求?導演瓦里科夫斯基主要將文本建構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先以泰戈爾筆下人物阿瑪勒(Amal)為故事的序曲。阿瑪勒是一位因病而無法遠行的小孩,被舅母以「這世界是我們無法跨越」的謊言來澆熄他的希望,再由希臘神話阿德美特(Admète)、阿爾賽斯特(Alceste)與悲劇角色阿卡曼農(Agamemnon)、克麗泰梅絲特拉(Clytemnestre)為主要的人物情節來闡述複雜人性間的愛恨情仇。第二部分以現代波蘭作家安娜.卡兒(Hanna Krall)根據史實改編的小說,描述一位被發現藏匿廿五名猶太小孩的女性阿波隆妮亞(Apolonia),逃往自己的父親家躲藏,後來被納粹發現,納粹在一場審問中問她父親是否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為女兒的行為負責,因父親的拒絕,阿波隆妮亞死於納粹的槍下。接著再以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維爾.科慈(John Maxwell Coetzee)小說中的虛構人物伊莉莎白.科斯特洛(Elizabeth Costello)開啟了一場關於猶太人問題的錯誤與痛苦的討論會。在情節發展之中還穿插了由安徒生、二○○六法國文學獎美法籍作家喬納唐.李德爾(Jonathan Littell)的文學作品、與波蘭作曲家安德烈.切可夫斯基(Andrzej Czajkowski)所寫的詩篇,作為於劇中的演說台詞。這樣大量的作品整合,導演運用每部作品中人物所帶來的意涵,使每一段的場景除了劇情的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