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54
0
0
0

穆索斯基 展覽會之畫

館藏資訊

摘自 SONY Music 網站
拜倫.堅尼斯(Byron Janis)是美國最傑出的鋼琴家,一生多次面臨逆境卻奮鬥不歇,無論琴藝或成就,都可名列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堅尼斯1928年出生於美國賓州,四歲開始學琴,十歲時左手被玻璃割傷而手指完全失去知覺,在多次手術與持續練習下,1944年堅尼斯首次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不僅贏得眾人驚嘆,霍洛維茲更主動收他為第一個入門弟子。
在冷戰期間,堅尼斯與范克萊本成為美國人的超級偶像,堅尼斯的精湛琴藝更塑造出「美國的浪漫樂派」風格。然而當演奏事業攀至最顛峰,身體的病痛接踵而來,痛苦不堪的關節炎幾乎摧毀了堅尼斯,不得不發展出自己的演奏方式,直到1984年才公開病情。但堅尼斯的才氣與熱情,就如同另一位鋼琴大師吉爾利斯贊云:「他讓鋼琴唱歌」。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1928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凱斯波特,七歲跟隨馬爾庫斯與列文涅夫婦學琴,1943年在法朗克.布拉克指揮下與 NBC交響樂團成功的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霍洛維茲於1944年2月聽到堅尼斯再度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這首協奏曲後(指揮是十四歲的馬捷爾),立刻決定收堅尼斯為徒,展開為期三年的師徒關係。堅尼斯於1948年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1960與62年兩度到蘇聯巡迴,得到聽眾與樂評界一致的喜愛。堅尼斯於1967年在法國發現蕭邦兩首沒有被發現過的圓舞曲手稿;
1973年正值事業顛峰時期,堅尼斯卻因關節炎而被迫減少演出場次。堅尼斯以詮釋蕭邦、普羅高菲夫與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最受好評。鋼琴演奏之外,堅尼斯也是位作曲家,作品包括數首敘事曲與民歌等。
美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戈特沙爾克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美國沒有誕生真正的偉大鋼琴家。美國當然產鋼琴家,可是他們的名聲卻被那些俄國和波蘭湧進來的外來移民所遮掩。其中包括安東.魯賓斯坦、阿圖.魯賓斯坦、加上拉赫曼尼諾夫、帕德雷夫斯基和霍夫曼。1928年,外來鋼琴家的陣容更因霍洛維茲來到美國而錦上添花。
二十年後,美國音樂圈終因兩位本土誕生的鋼琴奇才而活絡,其一是卡培爾,其二是堅尼斯。美國終於有了可供後進學習景仰的本土鋼琴家。堅尼斯的先祖是俄國移民,他以演奏李斯特和蕭邦著名,是戈特沙爾克音樂的傳揚者,也是霍洛維茲第一個學生。
堅尼斯1928年1月1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很早就被發現有音樂天份,七歲成為列文涅夫婦的學生。但一年後,頻繁的演奏讓列文涅夫婦無法定期授課,於是他們決定讓堅尼斯跟隨同事馬爾庫斯繼續學琴,列文涅夫人則每月檢查一次他的進度。堅尼斯九歲舉辦第一場獨奏會,十五歲(1943年)與 NBC交響樂團演出第一場協奏曲音樂會,曲目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次年,霍洛維茲在匹茲堡聽到這位十六歲鋼琴家的音樂會,即當時也是十多歲的馬捷爾。霍洛維茲很欣賞堅尼斯的才華,當下決定收堅尼斯為徒,展開為期三年的師徒關係。
馬爾庫斯女士對於失去愛徒並不高興,但是這位橫刀奪徒的鋼琴家是當代鋼琴泰斗時,她也莫可奈何,只能從旁警告和這麼一位性格強而複雜的音樂家相處得特別小心。「她真的很沮喪,」堅尼斯回憶道:「而她說的也沒有錯。她認為我走錯了路,而我也的確陷於困擾當中。」如同知名樂評家哈洛德.荀白克所說:「馬爾庫斯教堅尼斯冷靜處理音樂,現在霍洛維茲卻教他成為一個感性的名家型鋼琴家。」
無論如何,堅尼斯還是從霍洛維茲處學得許多無價之寶。霍洛維茲強調音色、踏板和自由的節奏感。「舞台上你得誇大一點,」霍洛維茲教他:「否則你的演奏就會變得不夠有趣。」堅尼斯受此影響,「我變得無法控制自己,在台上極度誇大。我是做過頭了。有趣的是,當他教我時,從來不曾為我示範過一個音符!但是我在課外倒是常聽他彈琴。我成為他家庭中的一員,他旅行時我必需跟著他以便定期受課。他在家裡會為我彈奏數小時的鋼琴,曲目跨及整個鋼琴曲目,所以儘管他從來不示範,但我還是從大量的聆聽中補償了這點。我完全明白他的處理方式、他對作品的看法……當時,我只有十七歲,我還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已經變成霍洛維茲的翻版!」
當霍洛維茲決定送堅尼斯上卡內基廳的時候,他自己也意會到此事的潛在危機。他一再向他的經紀人強調,堅尼斯演奏宣傳一概不准提堅尼斯是他的學生。「這樣會毀了你!」他向堅尼斯說:「你一定會被稱為『霍洛維茲第二』,而這絕不是你所想要的。」他又說:你一定會犯一些錯誤,而這些錯誤可是你自己的。」所幸當時堅尼斯的人格已經夠堅強,他的自我意志力掙脫了與霍洛維茲師生關係所帶來的包袱。1948年10月2日,堅尼斯終於在卡內基廳成功舉辦獨奏會,很顯然的,他沒有成為霍洛維茲的翻版。他和霍洛維茲都擔心的事終於安然過關。
演出後的樂評大都是高度贊揚。《紐約時報》道恩士(Olin Downes)如是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聽過這麼充滿才氣的鋼琴家。堅尼斯同時兼備音樂性、感情、智慧和藝術氣質。」這個評論把堅尼斯捧上了天,而堅尼斯的藝術事也就像火箭一樣一飛衝天。數年後,堅尼斯談到總結他與霍洛維茲學琴的心得:「我從他那兒學到如何讓鋼琴歌唱,如何使用鋼琴的音色,如何讓鋼琴發揮它的最高性能。」
四年後,堅尼斯為RCA Victor錄下第一張獨奏唱片,其中不少收錄在這張唱片裡:李斯特、蕭邦和首次發表的舒爾茲-艾弗勒《美麗的藍色多瑙河》。要明瞭堅尼斯特殊之處,這些樂曲都是極好的例子。他有大膽、活潑和充滿音樂性的節奏性,似乎永無極限的技巧,以及把一部音樂演繹成獨一無二的天份。紐約重要樂評家之-湯姆遜(Virgil Thomson)也這麼評論:「堅尼斯是個極有能耐的鋼琴家,不管在技巧或氣質方面。」
雖然堅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紀初: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和李斯特協奏曲,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奏鳴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還是對蕭邦有著特殊的偏愛。除音樂本身外,堅尼斯本身的氣質恐怕比音樂本身更能表達「蕭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荀白克所描述:「在舞台上,堅尼斯瘦長、幾乎弱不禁風的樣子,幾乎馬上喚起台下女性觀眾的母性憐愛本能,就像蕭邦本人再現一樣。等到他彈完一首《夜曲》,半數觀眾都猜想會有位喬治桑從後台走出來,攙扶著他前往地中海靜養。」
堅尼斯形容他和蕭邦的關係為「靈魂交感」。堅尼斯闡述道:「蕭邦對他的弟子說過許多次『用你的靈魂去彈奏。』如果你想創造真正偉大的音樂,就必需得這麼做。如同現實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饋也愈多。有人害怕無保留的付出,但是對我來說,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喚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現這個世界的神秘。讓靈魂充份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經驗。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像力結合,然後呢,神奇的事就會發生。你可以稱它為交感、出神入化、渾然物外……隨便你。反正它就是『音樂』,不再是鋼琴、也不再是音樂家;
此時音樂的境界早已超越這一切。」
堅尼斯相信他「確實和蕭邦有些奇妙的因緣,最早是1955年在諾昂特巧遇阿蘿蕾.桑(Aurore Lauth Sand),也就是喬治桑的孫女。接著是他發現了四份蕭邦從未發表過的手稿,然後又在法國電視台的電視節目中演出蕭邦這個角色。」如同霍洛維茲一樣,堅尼斯的特點在於優美的歌唱性。如同堅尼斯告訴學生:「你不是鋼琴家,而是位歌唱家。當然你學的是這種樂器,但你其實是同時扮演歌唱家和伴奏兩個角色。有很多年輕學覺得怯於去『唱』。以前蕭邦就建議他的學生,常去聽偉大聲樂家演唱,你就知道怎麼彈鋼琴。」
堅尼斯在七○年代確立了當代頂尖鋼琴家的地位,每樂季演出一百場左右。1952年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成功的在歐洲首度亮相;
六○年代則在俄國贏得滿堂采,也成為與俄國樂團合作錄音的第一位美國鋼琴家。他錄製的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贏得法國唱片大獎,法國政府頒授給他騎士榮銜;
這個榮銜過去只有兩位美國人得到,其一是雕刻家考德爾,另一位則是小提琴家曼紐因。
十二年後,只有家人和少數朋友知道堅尼斯面臨巨大的痛苦與危機:他患了關節炎。堅尼斯嚐試精神療法和包括針灸在內的治療但沒有效果。他的演奏驟降到每季五十場,每次演奏愈來愈伴隨難忍的疼痛。有一陣子堅尼斯完全中斷演奏,情緒也跌到谷底。「這是個生或死的掙扎。音樂是我的生命,是我所有的世界。我無法當訴其他人我患了關節炎,我不要別人同情或建議,而我也不希望讓聽眾們抱怨我的演奏不完美。」堅尼斯終於在1985年打破沈默,在一次白宮音樂會中公開承認他的關節炎。「在那次宣言之後,」他回憶道:「我覺得兩肩負擔突然解放了。藏住一個秘密是多麼吃力的事!」從那次事件之後,他成為「國家關節炎基金會」的代言人,在美國各地為基金會舉辦籌募基金音樂會。「要學習如何與痛苦週旋」他說:「或者你只能過著被限制住的生活。我想告訴大家,如果我能,你也辦得到!」

摘要註

摘自 音樂時代-唱片購買指南 : 堅實的琴音、疾徐有致的樂思與穩健的整體表現,堅尼斯在此展現的是一種從容不迫的風範。如果說李希特代表的是深度的沈思,而霍洛維茲是炫技與音色發揮的極致,那麼堅尼斯英華內斂的高貴、雍容氣度自該是另一種足與前二者分庭亢禮的典型,加以前二者所無法比擬的錄音品質,其優異自不待言。多拉第的管弦樂版是足與朱利尼、蕭提等名演相提並論的演出,清晰的錄音較之數位版本更是毫無遜色。(吳東牧)

內容註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for the piano / Modeste Moussorgsky -- Etude in F major [op. 25 no. 3] ; Waltz in A minor [op. 34 no. 2] / Frédéric Chopin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Modeste Moussorgsky ; orchestrated by Maurice Ravel.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