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1
1
0
0

雷史畢基古樂曲和舞曲 (單層SACD)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管絃樂團網站 / 大師不死,只是凋零-義大利的雷史畢基/黃淑如
二十世紀的音樂作品常給人衝突、吵雜、不和諧和不優美的印象。但是,雷史畢基的復古主義創作,卻打破這樣的迷失!
雷史畢基出生於義大利的波隆納,並在此學習音樂,直到1900年前往俄國拜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管絃樂法大為精進。
他的祖父是管風琴師和小提琴演奏家,外祖父是當年有名的雕塑大師。生在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家庭加上大量閱覽文藝復興歷史,這使雷史畢基立志成為一個整理義大利古文化學者。
1913年受聘為羅馬聖西西利亞音樂院教授,自此定居羅馬。1923年出任院長,1936年在他深愛的古城與世長辭,享年58歲。
古代舞曲全名是《為魯特琴所寫的古代歌調和舞曲》,共分三個組曲,每個組曲由四首舞曲所構成,分別作於1917年、1924年和1932年。這是雷史畢基在 任羅馬聖西西里亞音樂院長期間,研究音樂院圖書館中所珍藏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之魯特琴樂譜和其他無名氏所留下的歌曲手稿,而以現代管弦樂技 法重新加以表現,賦予其震古爍今的生命。
《古代舞曲》的第三組曲所包括的四首舞曲,分別是:一、降E大調優雅的《義大利舞曲》;二、g小調《宮廷之歌》,主題來自16世紀法國魯特琴演奏家的傷感 曲調;三、c小調《西西里舞曲》,這是16世紀無名作曲者的田園曲調;四、g小調《巴薩卡格里舞曲》,是巴洛克時代的慢板變奏曲形式,樂曲在低音聲部的反 覆中加上高音聲部的變奏。上述單純優美的旋律,均源自3、400年前的傳統,經過新古典主義的創作技法,而產生令人過耳難忘的樂曲。藝術價值絕非因為是來 自「改編」而有所失色!
身為義大利人,在他眼中的義大利是典雅清新的詩情,透過單純優美的旋律和以略帶感傷的敘述手法來陳述更能深入人心。這不正像是道地的義式濃縮咖啡,喝完後,殘留杯底的香味可以飄香數小時之久,揮之不去,難以忘懷!
摘自 維基百科網站
內維爾·馬裡納(英語:Neville Marriner,1924年4月15日-),是英國的指揮家和小提琴家,生於英格蘭林肯。
13歲時他就已經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後來到巴黎音樂學院求學。1950年到1959年成為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1959年創辦舉世聞名的聖馬丁室內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樂團的名字來源於倫敦一所教堂的名字。馬裡納與樂團合作錄制了大量的唱片。1969年到1979年,他成為洛杉磯室內樂團指揮。
此外他還擔任明尼蘇達樂團的音樂指導直至1986年。從1983年到1989年,他開始帶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1985年他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為電影《莫扎特》配樂。1985年獲得“爵士”稱號。自1990年起馬裡納作為自由指揮家來往於歐洲和美國各地。馬裡納是單簧管演奏家安德魯·馬裡納的父親。
摘自 維基百科網站
SACD Super Audio CD是Sony與Philips合力研發的音樂碟片規格,是繼CD的發明之後,成功超越CD錄音品質的新產品。
音樂CD(CDDA)採取44.1KHz的取樣頻率,因此在接近人耳聽覺極限的高頻訊號中(接近20KHz)只能取樣出三成;要用這三成來恢復正確的類比訊號有困難性,被認為會造成相位誤差。
SACD Super Audio CD的取樣頻率高達2822.4kHz,是一般CD 44.1KHz取樣的64倍,而且SACD頻率範圍更是高達100KHz以上;也因此使得SACD改善了原來音樂CD音質給人冷硬的刻板印象,而以更細膩、更多細節、更柔軟的聲音呈現。SACD Super Audio CD的錄音方式是用Direct Stream Digital(DSD,即直流數位技術)方式錄音,摒除傳統的PCM錄音方式,將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轉變為數位訊號,也就是所謂的『直接位元流數位』,因此取樣波形非常接近原來的類比波形。另外,SACD省去位元轉換程式,降低了數位濾波而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SACD也可以容納多聲道以及影像,由於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bit量化DSD直接資料流程在技術方面的簡潔和優勢(多數DAC是處理DSD數位訊號及類比訊號的互相轉換,如果要輸出或輸入PCM格式,則必須加上DSD及PCM訊號的轉換機制,這個機制需要相當的計算量),使得大多數的資深音響發燒友經過親耳聆聽後,主觀感覺都認為SACD在音質上勝過音樂CD。

內容註

Ancient airs and dances ; The Birds / Respighi.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