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0
0
0
0

笛卡之聲Ⅱ- Vol. 17葛利格 小調鋼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音響共和國 網站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大約在1888年,一路風行到二十世紀初,此後唱片出現,更方便的聆聽方式取代了腊捲軸,Decca唱片因緣際會,在1914年推出了第一部「可攜帶式留聲機」,在英國「每日郵報」刊登廣告,稱之為Decca。百年歷史的累積,Decca不僅是當今最重要的唱片品牌,更是見證百年音樂紀錄歷史的活字典。在「Decca Sound」限量套裝當中,收錄50張精彩唱片,更是愛樂者不可多得的好收藏。
Decca不僅是唱片公司,更是「寫唱片歷史」的重要成員,在1919~1929年間,Decca發行所謂「電子錄音的超級唱片」,二次戰後更首度推出「全頻段錄音」(ffrr,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1950年推出了第一款適用於ffrr唱片所使用的唱臂,並推出十二吋LP。1958年再接再厲,推出「全頻段立體聲錄音」(ffss),1962年在推出「全方位立體聲」(Phase 4 Stereo)。這些錄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出自同一家公司之手,可見Decca不僅是唱片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
無論是唱片愛好者,或是對唱片僅有簡單認識的人,應當都聽過所謂「Decca之聲」,可是很多人對所謂「Decca之聲」的內容並不是很瞭解,可能有人還搞不清楚是不是和「台灣之聲」有關係。所謂的「Decca之聲」和他們所發明的錄音方式有關,早年從單聲道進化到立體聲的時代,錄音師並沒有所謂的「範本」,錄音現場該怎麼擺放麥克風,其實都還在實驗,在單聲道時代,反正麥克風只有一支,只要管錄音現場是不是夠安靜就好,但立體聲時代要考慮麥克風間距,甚至麥克風擺放的角度,都會影響錄音成像的好壞。在1954年時,Decca旗下三位重要錄音工程師,分別是Arthur Haddy、Roy Wallace與Kenneth Wilkinson,發明了所謂「笛卡樹」( Decca Tree),樹立了交響樂錄音的麥克風擺放典範。「笛卡樹」不是單純使用兩只麥克風,而是三只,麥克風架在樂團前方,高高掛起,通常使用三只無指向麥克風,藉以兼顧立體音場與音像。
「Decca Tree」之所以能成為典範,和Decca三位錄音工程師的努力有密切關係,尤其是Kenneth Wilkinson,這位傳奇錄音師曾三度獲得葛萊美最佳錄音工程獎,在世時曾與超過150位指揮合作錄製唱片,堪稱唱片史上最偉大的錄音工程師之一,而「Decca Tree」之所以成為古典唱片錄音典範,也和Wilkinson不斷反覆實驗調整,把成果透過錄音呈現,逐漸成為古典錄音的麥克風架設「範本」。
這套54張CD的限量專輯,收錄了這段時期五十套最優秀的錄音。每一套專輯都是初版封面,並有完整的錄音資訊與大量的照片。專輯還附有一本解說冊,詳細說明「全頻段立體聲」的發展歷史,以及音樂家與錄音場地的介紹。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羅馬尼亞鋼琴家魯普與名指揮普烈文的這套舒曼與葛利格鋼琴協奏曲唱片,為DECCA歷來最好的鋼琴錄音之一。
錄音地點英國Kingsway廳本就具有優異的音響條件,通透的琴韻與飽滿的管弦樂,加上良好的平衡感,構成寬鬆且不侷促、不空蕩的聆樂感,早年即已高掛美國TAS發燒榜單。
魯普具備了一般鋼琴家中少見的大膽創意與細膩詩情,其慧眼常能窺見樂曲的深邃內涵,舒曼與葛利格的兩首a小調協奏曲特有的浪漫性格恆能與魯普的演奏特色相吻合,復又獲得普烈文與倫敦交響樂團以堅實的管弦音色支撐,使本輯錄音突出,演奏亦時能令人喜出望外。
企鵝唱片評鑑-
這份演出(葛利格)相當優異,慢板樂章兼具了溫暖與詩意,恬靜的起始段落美得令人顫慄,管弦樂團部分在普烈文的麾下結構相當堅實…第一樂章(舒曼)中魯普以大膽的觀點展露出無比的新鮮感。

摘要註

摘自 音樂時代-唱片購買指南 : 路普這位體質頗特別的鋼琴家在這兒呈現出這首協奏曲最纖細感性的面貌,將每個旋律都小心呵護般唱出來,試聽柔情的第二樂章,那晶瑩剔透的弱音美得彷彿碰觸即碎。我認為這演奏的高明之處在於即使它加了這麼多的「料」,卻仍然自然可喜,而不會矯揉造作。另外,普雷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提供最高品質且生動的烘托,難怪過了二十幾年這錄音仍能在競爭更劇烈的唱片市場佔一席之地。(蔡建誠)

內容註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6 / Grieg.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