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42
0
0
0

泰凡納護紗

館藏資訊

摘自 被遺棄的故鄉部落格
Steven Isserlis 史蒂芬‧伊塞利斯1958年生於英國,日後就讀倫敦國際大提琴中心、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曾師事JaneCowan,曾獲得皇家愛樂協會年度器樂家獎。
伊塞利斯一頭長捲髮,外表看來內斂保守,臉上經常有一種略帶憂鬱的表情。他的演奏曲目極廣,從巴洛克到現代無所不包,使用1745年的Guadagnini琴,羊腸琴弦使得琴音聽起來特別甜潤。他不刻意用顫音、滑音而讓音樂聽起來更自然、更有生命力,音量雖不大但是富有感情。在拓展大提琴的錄音曲目上,伊塞利斯的努力可說相當傑出,在詮釋上他也走出一條不同於古樂的拘謹,也並非燦爛炫技的新路線,為愛好大提琴音樂的朋友另開了一扇窗。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大提琴家伊瑟列斯(Steven Isserlis)1958年生於英國,曾獲得皇家愛樂協會年度器樂家獎,以及1993年的皮亞第果斯基藝術獎章。1989年以英國現代作曲家泰凡納(John Tavener)的「保護面紗」(The Protecting Veil)的唱片,成為留聲機雜誌最佳當代音樂獎得主。他的演奏曲目極廣,從巴洛克到現代無所不包,使用1745年的Guadagnini琴。
英國作曲家約翰.泰凡納不僅僅無法被歸類為英國作曲家,也很難被歸類為當代作曲家。經常被人和愛沙尼亞作曲家佩爾特並列的他,同樣都在作品中受到強烈的東正教音樂影響,作品往往在緩慢和更緩慢的速度間流動,讓人感受到東正教教堂裡的大鐘聲和緩慢的素歌吟唱。過去300年間,宗教音樂創作早就被摒棄在主流作曲學派之外,因此這樣的作品非常少見。畢竟自從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理性和啟蒙、以人為本位的創作思潮興起後,宗教音樂創作就不再是西方主流音樂創作的領域之一。而泰凡納採用一種簡單原始的結構,像是週期式循環之類的作法,回返過去遙遠的記憶和傳統,這些作法,都讓布列頓早在1969年時注意到他,發現他違反了學院派那種強調前衛的意圖,反而緊緊植基於傳統之上。
「護紗」完成於1987年,是泰凡納最有名的作品,而始讓此曲成名的人就是本片的大提琴家伊瑟利斯。此曲的曲名來自東正教的一則傳說,據說聖母在西元十世紀時,曾顯靈於在康斯坦丁城的弗拉徹尼教堂中,當聖母在雲端現身時,四周被聖徒所圍繞,全神祈禱,而身上所披的輕紗,則擴散開來,保護當時正被希臘人攻擊的東正教徒,更因此讓希臘軍隊望之潰散。後來這則傳說成為東正教很重要的一個聖餐式。在整首長達45分鐘的作品中,大提琴以聖像一般的模樣,不斷地出現在曲中,其中更有一段完全以無伴奏的方式出現。而也正因這樣,此曲和泰凡納另一首也同樣為伊瑟利斯所寫的無伴奏「悲歌」,有著某種情緒上和氣質上的聯結。「護紗」在1989年於逍遙音樂節首演後大受歡迎,讓泰凡納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當代名人。泰凡納向來只願意為聲樂和合唱創作宗教音樂,而大提琴家伊瑟利斯在電話中向他委託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泰氏因而譜成此曲。伊瑟利斯在1992年灌錄此曲後,更讓此曲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許多大提琴家爭相演奏的曲目,連馬友友也不免俗地學會了此曲,並推出錄音,而這份錄音就是這股泰凡納狂熱的肇始。

內容註

Protecting veil / Tavener -- Thrinos / Tavener, John, 1944- -- Suites, cello, no.3, op.87 / Britten, Benjamin, 1913-1976.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