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2
0
0
0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法語發音中英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這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肩負著350年文化傳承與人才培育使命,藝術總監布莉姬拉菲佛正絞盡腦汁、努力籌備明、後年的節目演出…。
布莉姬不計成本、一口氣邀請了8大名師來編創新劇,並嚴格訓練旗下154名舞星,更動員1500名幕後工作人員加入了製作的行列…。她不但邀請了現代舞家普雷祖卡,搭配她歌劇院的首席舞星蜜莉編排一齣現代舞《美蒂亞的夢》;更請出資深古典芭蕾大師皮耶拉寇特和吉蘭娜泰馬爾,重現大型豪華芭蕾舞劇《巴姬塔》,同時力捧當家一級舞星阿妮耶思雷特思圖和艾維摩侯…。布莉姬想結合這群大師們的精彩創意和歌劇院的卓越人才,陸續編排出《種》、《美蒂亞的夢》、《羅密歐與茱麗葉》、《巴姬塔》、《胡桃鉗》、《貝納達之家》和《奧菲歐與幽莉蒂絲》等七大舞劇,送給觀眾一份充滿感動的超級藝術大禮。
美國贊助團突然捧金前來訪問歌劇院,布莉姬興奮地展開了忙碌的接待,盡全力要安排一場盡善盡美的盛大晚宴來迎接貴賓。但就在此時,有的舞星因太過勞累而萌生退意,有的又總是跟不上排練進度…;而歌劇院成立350年來的唯一大罷工,竟也在此刻發生了!布莉姬能安然化解這些危機嗎?美國贊助團又會順利捐款、贊助演出嗎?而她精心安排的七大舞劇又能順利編排完成嗎?一場以無比毅力、直達藝術顛峰的精彩饗宴,自此登場…。
摘自 破 網站
每部電影有好幾種特色(或議題),每樣特色(或議題)各有一批人對它有興趣。《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se: Le ballet de 1'Opéra de Paris)既可能吸引愛看「紀錄片」的人,又可以魅惑喜歡「舞蹈」與「舞蹈劇場」的人。看完美國導演Frederick Wiseman的這部法國電影,覺得它也可以看成是「後設電影」,而且是很迷人的後設電影。紀錄片,舞蹈劇場,後設電影,但願台灣愛好這三項領域的,每一種都人數可觀,共同來撐住這部難得一見(的)題材(所拍成的電影)的票房。
當成「後設電影」,你我看到「創作」與「排演」的過程。既然邀到那麼多位編舞家各自調教舞者、與舞者碰撞出火花的排練面向,想必「教」與「學」的過程各家各派大同小異,不料竟然各唱各的調,彷彿人海萬花筒,散發出如此這般多樣性。關於「後設電影」,最直接的是影像工作者的外在經驗與內在心路歷程,譬如雷奈《穆里愛》裡拿著8mm攝影機到處觀察、拍攝、留住記憶並搜集證據的男孩貝納;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裡拍35mm劇情長片有壓力、想逃避、求助心理醫師治療的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又譯《春光乍現》)裡的照相師。也有些非關影像,但「創作」過程可以跟影像工作者的內在外在經驗閱歷所思所感互通聲氣或相互比喻的,譬如費里尼《生活的甜蜜》裡的媒體文字記者、雷奈《天意》裡年老的小說作家、彼得‧葛林納威《繪圖師的合約》裡的畫家,各自的「創作」恰似電影導演的掌舵,甚至連雷奈《穆里愛》裡男孩的繼母艾蕾娜,處理種種骨董、經營各類人際關係、編織愛戀並想重燃舊情火苗(以及債務),又何嘗不像在「創作」生活裡五花八門的大小事件呢?
用這個觀念打量這部芭蕾題材的電影,無論是維繫一個芭蕾舞團的運作,或是讓歌劇院的一系列芭蕾舞刻的公演順利推展,這部關於製作、培訓、排練、經營芭蕾(舞蹈、舞劇、舞團)的電影,就像拍攝一部劇情長片的各部門各面向的分工合作。編舞家類似電影的編劇或導演;舞者恰似演員;藝術總監或行政總監活像電影的製片,又宛如電影的統籌與總導演;「服裝」、「化妝」、「美術」、「燈光」……則是電影與芭蕾不可或缺的共通性。這部紀錄片甚至拍攝並呈現行政部門的磋商、討論,對於水電工、油漆粉刷工、餐廳……等景象也不放過,外加退休制度與工會議題。本片多次映現這裡、那裡、室內、室外的「空鏡頭」,彷彿關切的不僅是舞團舞劇台前台後的各類成員,甚至也對舞蹈空間一往情深。這些各種位置、各處角落的空鏡頭提供你我想像的空間。無言無語,或許隱藏著舞團的記憶與歌劇院的歷史,以及歲月的流逝。這些空鏡頭甚至讓你我分不清這個建築物每個房間的相對位置與整體樣貌,反倒流露出Labyrinth(迷宮)意象。有別於雷奈電影《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電影《八又二分之一》與《愛情神話》常見的狹長走道迴廊,本片的迷宮是多元去處但不知通往何方。神祕、謎樣。
就學員日常課程,或是舞者排練著眼,你我發現不盡然是舞者一概接受編舞家的調教,而是可能雙方互動,甚至舞者質疑或反嗆有些動作設計得不可行。更有趣的是其中兩位編舞家,一面觀看、一面現場指點舞者排練,一面意見相左,兩位教師(編舞家)竟似雙頭馬車,但不知舞者或你我會不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該聽誰的?芭蕾也好,藝術也好,好玩就在這裡,為難也在這裡,其實常常沒有標準答案。高難度動作當場沒有舞者能夠辦到,縱然編舞家理念再棒、藝術成就再高也只流於空想、空談。但也可能這次沒有參與這齣舞劇的舞者中,有人可以勝任。也或許並非每一種高難度的動作就藝術層次比較高。本片讓眾聲喧嘩、任百家爭鳴,順便提供了辯證的省思。
正因為不是一言堂,在彼此或尊重或抗衡或爭辯中,不僅帶給你我會心的微笑、多面向的思考,其實導演也已經輕巧揮灑了各種可能性。法國、英國、俄羅斯、瑞典、拉丁美洲、亞洲都有人才投效巴黎這個歌劇院,從編舞家到舞者,大量法語,穿插夾雜一些英語,人才帶來異國情調也為芭蕾舞(以及現代舞)劇提供別樣風情。人才超越國界,共同為巴黎塑造輝煌、為歌劇院堆積璀燦。反倒是本片中文片名拙劣無比,沒把握「巴黎」與「芭蕾」在中文裡讀音相近的特色兼顧字形、字音、字意(義),實在可惜。

摘要註

Follows the rehearsals and performances of seven ballets: Genus by Wayne McGregor, Medea by Angelin Preljocaj, 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 by Mats Ek, Paquita by Pierre Lacotte, The Nutcracker by Rudolph Nureyev, Orpheus and Eurydice by Pina Bausch, and Romeo and Juliet by Sasha Waltz. The film shows the work involved in administering the company and the coordinated and collaborative work of choreographers, ballet masters, dancers, musicians, and costume, set, and lighting designers.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