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98
0
0
0

2011歐洲音樂會在西班牙馬德里全區中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 許慧懿
這場2011年5月1日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劇院舉行的歐洲音樂會。
馬德里皇家劇院建造於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時期,1850年11月1日首次啟用,這個耗資2億美元的藝術殿堂共有1700個座位,及一些包廂,整個劇院內部裝飾豪華、富麗,不但具有皇家宮廷風格,還有現代建築的氣派,並且具備全世界最先進的舞台設備,是西班牙首都最豪華的劇院。
這場位於西班牙的音樂會,柏林愛樂理所當然的邀請了世界知名的佛朗明哥吉他演奏家 卡尼薩雷斯(Canizares)一同演出,卡尼薩雷斯以能傳達最精髓的西班牙音樂而聞名。他的演奏技巧有著罕見的輝煌音色和靈敏度與無比的感染力,將最單純對音樂的禮讚,傳達給所有的聽眾。
卡尼薩雷斯
卡尼薩雷斯生於1966年,是目前世界最知名的賦格與佛朗明哥的吉他演奏家,以能傳神地傳達最具韻味的西班牙吉他而聞名。他的演奏技巧有著罕見的輝煌音色和靈敏度,同時,他有著無比的感染力,能超越一切技巧,將最單純對音樂的禮讚,傳達給所有聽眾。
卡尼薩雷斯是各地重要音樂節的常客,名聲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只要想到吉他,幾乎很難不想到他。同時,他也非常熱衷參與跨界的演出,甚至親自為這類演出作曲, 2004年及2007年,他更兩度與西班牙國立芭蕾舞團合作,編寫了兩部舞劇中的音樂。同時,他也是一個傑出的電影配樂家,曾多次在西班牙的電影音樂獎項中獲得肯定。
然而,卡尼薩雷斯仍將自己的正職定位為吉他演奏家。他以獨奏家身份出版過五張專輯,分別在古典與跨界市場都有非常高的評價與銷售量。近年,他更以獨奏家身份出席世界各地音樂節,積極推廣西班牙與佛朗明哥音樂。
伊曼紐.查布耶:西班牙
這首曲子是伊曼紐.查布耶於1882年,與妻子一起遊歷西班牙時,被西班牙的音樂和舞蹈深深震撼,記錄下眾多生動的曲調,這首曲子雖然名為西班牙,但它是查布耶以法式觀點創作的西班牙風格作品,像是一個異鄉遊子在安達魯西亞參加吉普賽嘉年華活動,火熱的節奏妝點出一身火紅吉普賽女郎的佛朗明哥舞,還有競技場上鬥牛士挑逗公牛的優雅律動,與大街小巷上從不止息的遊行歌舞。他還以輕鬆的筆觸,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述他所感受的鮮明印象。
1883年11月4日,《西班牙》進行了首演。雖然作曲家本人謙稱這首作品並不算是完整且成功的作品,但曲子一推出馬上大受歡迎,至今都是他最常被演出並欣賞的作品。整首洋溢著南國風情的西班牙狂想曲,也是近代法國音樂中,最能展現管弦樂燦爛華麗色彩的名曲。特別是其中極為鮮豔精巧的配器,使它足以和杜卡的《小巫師》並列為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交響音樂的傑作。
《西班牙》這部作品完全不拘形式,結構相當自由。樂曲開始時,一小段引入旋律預示著要來的切分節奏,是貫穿全曲的基本節奏。在這一節奏背景上出現的樂曲基本主題,與圓舞曲有其相似之處,但速度和節奏卻更飄忽不定,旋律的進行也更隨意、自由。第二主題由小號引入,但它很快就被銅管樂器清晰有力的齊奏打斷。第三主題的精彩表演,力度一直保持不衰,很有詼諧意味。第四主題的基本節奏性每兩小節分別交由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奏出,然後逐漸擴及其他木管樂器。第五主題是小提琴和中提琴與木管樂器的吟唱,有著非常豐富的音色表情,而當它第二次改用弦樂器組齊奏時,木管樂器用裝飾音強調的節奏和兩架豎琴的滑奏,使旋律的進行顯得更加華麗和激昂。
這五個主題反覆發展,其間還穿插著長號的樂句—據說這是全曲中唯一由查布耶自行創作的旋律,由於它的出現十分突出,因此相當引人注目。非常具創意的打擊樂器的使用方式,更是造就這首樂曲獨特的西班牙風味的大功臣。旋律線條明朗,精神抖擻,管弦部分多采多姿是這首名曲的最大特色,而大量的銅管與打擊樂器則造就出生氣蓬勃的意象,更是它廣受觀眾喜愛的主因。全曲以西班牙舞曲的節奏為基礎,運用大量的西班牙民間音樂素材及獨具一格的管弦樂手法,成功描繪出明亮、華麗、熱情的西班牙風情。
羅德里哥:阿蘭費茲協奏曲
作曲家羅德里哥(1901-1999)三歲就因病失明,但這並沒有阻礙他的音樂教育。1927年,他來到巴黎,師事法國作曲家杜卡(Dukas)。他在Cantorum音樂學院就學期間,法雅(Falla)也曾給予他許多指導和鼓勵。
這首作品完成於1939年,於隔年十一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進行首演,當時西班牙內戰才剛剛結束。這首曲子也是這場內戰結束後,第一首能成功在國際間獲得矚目的西班牙作品。
作為現代時期第一首由吉他擔任獨奏樂器的協奏曲,這部作品本身即具有標誌性的意義。首演後,各方樂評紛紛給予極高評價,也奠定了羅德里哥在近代作曲史上的地位,更進一步使吉他成為西班牙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樂器。
羅德里哥本人其實並不會彈吉他,但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馬沙(Maza),在技巧方面給予許多建議與協助,因此作品完成後,羅德里哥特別將它提獻給這位貢獻良多的教授,並由他擔任獨奏家,進行作品的世界首演。
阿蘭費茲是西班牙中部的一處地名,有著青蔥壯麗的原始森林景觀。西班牙有兩任國王曾經在此處建立度假行宮,行宮建築華麗,素有「小凡爾賽宮」的美譽。作曲家在試圖在此曲中,表現西班牙著名畫家哥雅(Goya)畫作中那種帶有獨特、令人憐惜的憂愁的風格,並揉合十八世紀西班牙宮廷風情與市井音樂的風格,整首作充滿奇特與幻想的風格,採用許多西班牙南部的民間曲調,透過古典的作曲手法將整個音樂的層次加深。
在馬沙教授指導下,吉他在樂曲中所展現的高超技巧,以及獨特的節奏與合聲,再加上濃濃的地中海西班牙風情,也使這首協奏曲成為吉他演奏中最具份量的代表作。
拉赫曼尼諾夫:E小調第二號交響曲 作品27
身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大師,甚至一度在指揮上取得重大成功的拉赫曼尼諾夫,其實最難以忘懷的是他的作曲家身份。他的鋼琴與管弦樂結合的作品一直廣為大眾所喜愛,如第二號、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還有最為人所熟知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但是他的交響曲作品,卻在問世以後一直被世人漠視,直到拉赫曼尼諾夫百年冥誕之際,他的交響曲的價值才重新被世人所認識。
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能重現天日,著名指揮家普烈文 (Andre Previn)功不可沒,他不僅是第一個成功以拉赫曼尼諾夫交響曲錄音攻佔唱片排行榜的指揮家,更一反過去總將拉氏的交響曲以刪節方式演出的常態,重新修復原譜,甚至修復了那些因作曲家缺乏自信而刪改的部份,並大力在全球的演出中推廣拉氏的第二號交響曲,終於為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贏得它們應有的讚譽。當然,1970年代前後,拜錄音技術大大進步之賜,許多已往被忽視的作品紛紛再現生機,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主要管弦樂曲也都在此時被多位認識其價值的指揮家灌錄了唱片,將這些作品本來的面貌,恢復在世人面前。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號和第二號交響曲中間,相隔了足足十一年。其中更有長達四年時間,拉赫曼尼諾夫一直走不出第一號交響曲的首演失敗,信心完全破滅,不曾再將心力放在交響曲的創作上。據說在一位深諳催眠的心理治療師幫助下,這個傷痛才逐漸淡去。直到1901年,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獲成功,他才再興起了寫作交響曲的念頭。1906年,拉赫曼尼諾夫辭去莫斯科歌劇院的指揮工作,轉而全心投入作曲的工作。其後三年,他完成了生涯中最富幻想力的代表作品,如死之島 (Isle of the Dead)、第三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交響曲等作品,其中也包括這首第二號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完全反應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才華,與他一生飽受焦慮所苦的迷人性格。豐富多彩、華麗的旋律一如他最為世人所喜愛的作品,但所不同的是,這首交響曲有著更深的結構巧思,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從頭到尾貫穿全曲。拉氏本人強烈的性格特色、生命歷程的掙扎,隨著樂曲進展,搖身一變成為在逆境中保持正向和樂觀的精神。1970年代以後,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不僅開始被世人所接受,更從原本的默默無聞變成本世紀最傑出、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特別是第三樂章,幾乎成為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樂章。要是作曲家地下有知,應該也會深感安慰吧。更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很少聽到刪改過的E小調交響曲,如同指揮家普烈文所說:「雖然有人批評這首曲子過於冗長,但我卻相信它的率真、力量及音樂的內涵可以彌補一切。」
拉圖與柏林愛樂在這場歐洲音樂會中,將這首曲子的陰鬱與熱情完美結合,在壯闊的俄羅斯風情與堅實的結構下,另有一種不同於30年來各家名盤錄音的優雅與從容的美感。
柏林愛樂
首屈一指的柏林愛樂,不僅在藝術地位上執牛耳,在樂迷心目中更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1882年,當五十位音樂家齊聚柏林組成樂團時,絕對沒有料想到樂團後來的風華,以及驚人的全球知名度。
歷史上,布拉姆斯、理查.史特勞斯和馬勒等知名作曲家都曾擔任過柏林愛樂的客座指揮。而柏林愛樂在兩位常任指揮:漢斯.馮.畢羅與尼希基的努力下,奠下難以動搖的實力基礎。此後,在福特萬格勒擔任指揮的30年間,樂團聲譽也逐漸爬向頂峰,建立起在樂壇無人可撼動的地位,在指揮帝王卡拉揚接手後,聲譽直逼歷史更為悠久的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
柏林愛樂一向以其絲綢般的音色和輝煌的銅管獨步全球,福特萬格勒對樂曲深刻的哲思、卡拉揚滴水不漏、一絲不茍的霸氣、阿巴多充滿力度與熱情的精緻,都為柏林愛樂打造出每個時期不同的樣貌,然而柏林愛樂並非一隻變形蟲,它成功保留了歷任指揮的獨特之處,融合成全新的樂團性格。而柏林愛樂對樂界的領導作用,不僅表現在音樂的多樣性上,由福特萬格勒發起並奠基的「自由樂團共和國」制度,更讓柏林愛樂從行政制度、樂團自治,甚至是財務的運用和籌措上,都走在所有交響樂團的前方,擔任著榜樣的角色。
1999年,第五任藝術總監阿巴多由於罹患胃癌,不得不辭去職務。在懸缺一段時間後,終於由賽門.拉圖爵士以壓倒性的票數脫穎而出,接下第六任藝術總監的重任。
指揮:賽門.拉圖爵士
賽門.拉圖於1955年生於披頭四的家鄉英國利物浦,很早就是同輩間最耀眼的中生代指揮家。16歲進入英國皇家音樂院就讀,專攻指揮,年僅19歲就拿下約翰.普烈爾(John Player)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是該獎項最年輕的得獎者。因為這項榮譽,20歲的拉圖獲得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殊榮,他的表現深受當時仍在終身常任指揮職位上的卡拉揚肯定,完全沒有一個年輕指揮會有的稚嫩生澀。
拉圖的成熟度不僅展現在音樂上,他也是全世界罕見,績效最驚人、最成功的樂團領導者。1980年,當年25歲的拉圖接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與藝術顧問一職。不同於其他年輕指揮以成就一個樂團作為跳板,他在此一待就是20年,不僅造就了「伯明罕傳奇」,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創產業與城市再造的教科書。在拉圖來此之前,伯明罕已是一個沒落、骯髒的工業城市,工作機會大量流失,音樂與藝術在這裡根本不受重視。拉圖一手將一個走不出英國的次級交響樂團,打造成全球最具實力的樂團之一,更在樂團經營上,將他個人的領導魅力發揮到極致。他推動樂團行政體制的改革、親赴市議會說服議員與市長,為樂團爭取經費,更與古典大廠EMI簽下唱片合約,讓一個市立交響樂團一舉躍上國際,與美國五大交響樂團平起平坐。
樂團的成功帶來了大量觀光客與媒體矚目,也打動了許多市民的心,隨著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在國際上名聲大開,整座沒落的城市也藉由文化的軟實力,重新站了起來,成為全歐最富創意與自由風氣的文創基地,連城市景觀也煥然一新。拉圖在伯明罕市民心目中,已不僅僅是一個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更是城市改造的最大功臣。
2002年,拉圖以壓倒性的票數,在柏林愛樂的團員投票中脫穎而出,成為樂團的第六任常任藝術總監。他上任後,大量演奏現代作品,並帶領樂團參與各類跨界合作,讓這個本來就極富冒險性格與勇氣的樂團,又有了一番全新氣象。

摘要註

In celebration foundation of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ra, the orchestra, under the baton of Sir Simon Rattle, perform Joaqun̕ Rodrigo's beloved Concierto de Aranjuez, Emmanuel Chabrier's exuberant Espaą, and Sergey Rachmaniov's dramatic Second Symphony. Special features include a concierto by the famous flamenco guitarist Caįzares and a bonus interview with Sir Simon Rattle.

內容註

España / by Chabrier (7:09) -- Concierto de Aranjuez / by Rodrigo (25:28) -- Symphony No. 2 / by Rachmaninov (60.39).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