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12
0
0
0

阿格麗希在韋爾比亞音樂節全區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 徐鵬博
2009年7月22日在韋爾比亞音樂節現場錄影、2010年7月17日在韋爾比亞音樂節現場錄影
阿根廷傳奇鋼琴家阿格麗希時常以獨奏家的身份出現在韋爾比亞音樂節,並且受到熱烈歡迎。1997年她首度在這個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旅遊勝地演出,2011年則是她第11次在此音樂節露面。數以千計的愛樂者每年齊聚在這個風景如畫的瑞士山間小鎮,欣賞一群21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們在此的大師班課程、排練與研討會。其中許多音樂家也利用這個機會,與當地的韋爾比亞節慶室內管弦樂團(Verbier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合作,他們共同在匈牙利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賈伯.塔卡契.納吉(Gabor Takacs-Nagy)的率領下,創造出許多感動人心的經典時刻。
在這個現場演出的DVD中,阿格麗希與賈伯.塔卡契.納吉及韋爾比亞節慶室內管弦樂團合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首是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9,這首18世紀的作品是阿格麗希相當熟稔的樂曲,光是錄音就有好幾次。在這首協奏曲之後,阿格麗希彈奏一首雖然簡短,但卻讓人印象深刻的奏鳴曲:史卡拉第的d小調奏鳴曲K.141。前面兩首曲子是阿格麗希在2009年於韋爾比亞音樂節的演出;而2010年在此的演出,她則挑選20世紀的樂曲,管弦樂團所需的編制也比較龐大。這一次阿格麗希也與法國著名的天才小號家庫瑞爾(David Guerrier)一起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的c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5。這是一首很特別的鋼琴協奏曲,小號在其中受矚目的程度不亞於鋼琴。在協奏曲之後,管弦樂團則帶來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
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9
貝多芬的大編制作品包括五首鋼琴協奏曲,其中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他早期的創作裡特別謹守典型古典風格的作品。這首鋼琴協奏曲是他開始嘗試譜寫管弦樂編制時期的代表作,事實上,貝多芬構思這首鋼琴協奏曲並開始動筆的時間,甚至早於後來先完成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到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發表後,貝多芬才開始動筆譜寫他著名的九首交響曲。除了作曲上的才華之外,貝多芬也是個天賦異稟的鍵盤樂器演奏家,他在1792年抵達維也納之後,隨即造成轟動,據樂史的記載,貝多芬於1795年,也就是他25歲時,在維也納首演了這首鋼琴協奏曲,向世人展現他作曲與鋼琴演奏的雙重能力。不過,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首演的音樂,與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有一些不同,因為貝多芬在首演之後做了幾次修正,最後的修正版在1798年完成。
著名的貝多芬音樂學者普藍廷格(Leon Plantinga)指出,這首鋼琴協奏曲首樂章的序奏,讓人回想起莫札特與海頓某些樂曲的主題。它的確是一闕浸淫在古典樂派傳統中的作品,其相對較小的管弦樂團編制,與貝多芬後期交響曲所展現出的強大音樂能量,形成強烈的對比。行板樂章的抒情旋律,像是一首讓人不自覺著迷的溫柔歌曲,整個樂章最令人激動之處,即是鋼琴奏出如裝飾奏一般的獨奏樂段。最後整首協奏曲以如舞曲般的輪旋曲劃下句點。
史卡拉第:d小調奏鳴曲K.141
義大利作曲家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的d小調奏鳴曲K.141,是他在作品編號555首奏鳴曲中的其中一首。史卡拉第1685年出生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同時期最有名的作曲家即是巴哈。與巴哈一樣,史卡拉第也是一位極傑出的鍵盤樂器演奏家,也同樣來自音樂世家,他的父親亞歷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是18世紀歌劇拿坡里學派(Neapolitan school)的創始者。
小史卡拉第以鍵盤樂器奏鳴曲聞名,尤其是數字低音風格的樂曲。史卡拉第在他住在義大利的早期及後來搬遷至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時期譜寫這些奏鳴曲,其中許多作品的確切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史卡拉第原先打算將這些奏鳴曲寫給所有的鍵盤樂器演出,不過現在這些作品大多以鋼琴演出較受歡迎。這首短小的單樂章奏鳴曲更像是一首觸技曲,它快速而輕巧的音群,挑戰著鋼琴家彈琴時的敏捷度。
蕭士塔高維契:c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5
俄羅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最受世人矚目的,莫過於他的15首交響曲、電影配樂,還有他忍受蘇維埃恐怖政權所遭受的苦難。蕭士塔高維契於1906年出生在聖彼得堡,68年死於莫斯科,他一生中完整地見證了俄羅斯這個國家所面對的巨大變化。他在中年時期創作的音樂,被公認為是受到政治立場影響最明顯且深刻的作品。蕭士塔高維契的c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在1933年譜寫,首演於同年的10月15日的列寧格勒(也就是聖彼得堡)愛樂協會的大音樂廳,鋼琴由他自己彈奏,與當時的維也納歌劇院指揮家史提德利(Fritz Stiedr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三年後,共產黨的機關報上出現許多文章,極力詆譭他的音樂,而這只是史達林干涉其音樂生涯的一開始而已。
即使有過多誇示與炫技性質濃厚的樂段,我們仍可以從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聽到普羅高菲夫對蕭士塔高維契的影響,以及蕭士塔高維契身為一位電影配樂作曲家的豐富經驗。這個風格與同時存在於這首鋼琴協奏曲裡的精緻抒情風格大相逕庭-蕭士塔高維契也在這之後的作品裡開展這種抒情而精緻的風格。另外,蕭士塔高維契對銅管樂器的鍾愛,也充份展現在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中,小號的獨奏樂器從頭到尾大量充斥在這首作品裡。
比才:C大調交響曲
比才1838年出生於巴黎,一生短暫而悲慘,在他最受歡迎的歌劇「卡門」世界首演之後不久,即以36歲之齡辭世。風濕與心臟病是導致他去世的元兇,不過音樂學者推測,由於「卡門」首演後負評不斷帶給他的挫折與憂傷,使得他生理上的病痛加劇。「卡門」逐漸受到歡迎,以至於今日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歌劇之一,許多人因此感嘆比才已經沒有機會再譜寫任何聲樂作品了。不過堪以慰藉的是,在比才去世後,留下了一些傑出的管弦樂作品。
1933年,尚塔瓦納(Jean Chantavoine)發現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的初稿,比才自從1855年完成這份樂曲之後,數十年來,它一直被遺忘而沒有演出的機會;在指揮家溫嘉特納(Felix Weingartner)在巴塞爾演出這首交響曲之後,此曲不僅重見天日,更成為比才最受歡迎的管弦樂作品。比才17歲起開始嘗試譜寫交響曲,許多音樂學者指出,他的作品裡受到許多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作曲家們(莫札特、孟德爾頌、舒伯特)的影響,其中麥克唐諾(Hugh MacDonald)更觀察到,由於比才的職業是樂譜抄錄員,因此或許在他自已創作的樂曲中會看到其他前輩作曲家的影子。此外,在這首交響曲之中,也有許多歌劇式的抒情樂段出現,而其中某些旋律,甚至在後來完成的歌劇「卡門」之中也有引用。

內容註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19 / Beethoven -- Sonata in D minor K. 141 / Scarlatti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inor, op. 36 / Shostakovich -- Bonus: Symphony in C major / Bize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