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10
0
0
0

崑劇《牡丹亭》精華版

館藏資訊

摘自 臺北市立國樂團網站
收錄2005年6月江蘇省崑劇院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同台演出現場實況錄影。
崑劇《牡丹亭》傳奇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傳世名作,育有個性解放的啟蒙思想,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疊影響中國戲曲發展極深,為世界文壇所推崇,此劇展演集文詞、曲調、舞蹈之美於一體,為崑劇代表,也是經常上演的劇目之一。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中國傳統戲曲源於明之前,此時的西方樂壇正值文藝復興後期的澎渤發展,而中國的南曲戲與北曲雜戲亦正值大放異彩的運動時期,源起於江蘇崑山的崑曲,曲調細膩宛轉有「水磨腔」之稱,而《牡丹亭》則是崑曲中之經典化表作,於明代萬歷年間(西元1550前後)出自戲劇大師湯顯祖之名作,原為五十五齣的戲曲鉅作,明清時期的演出常是連續兩三天從頭至尾一口氣演完,然今的演出則是有所別擇與篩汰,集中演出著名的幾齣經典名劇折子,如「遊園驚夢」「拾畫叫畫」「春香鬧學」…等主線,雖然觀眾已難有機會可以一窺完整的全劇,但是因為戲迷瞭然於胸的情節故事內容,對於任何一齣的劇作都可盡情的陶醉與感動於劇情中,長久以來,崑劇自我解放的精神,典雅的戲劇構思加上華麗載舞的服裝與表演風格,深深的呈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緻面貌。
◎《牡丹亭》與中國傳統戲曲 / (鄭培凱博士美國紐約佩斯大學教授)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自十二世紀以來就已頗具規模,發展出南曲戲文與北曲雜劇兩大系統。
北雜劇在元代大放異彩,造就出關漢卿、王實甫這樣的戲劇大家;南戲文則經元人明,到明代中期以後再一次掀起了蓬勃的戲劇運動高潮,其具體展現就是「四大聲腔」的發展,特別是崑腔戲劇的藝術成就。
今天在舞台上仍能連演不輟的「遊園驚夢」一折戲,就是明末崑曲的奇葩,也是中國戲曲舞台表演傳統的經典代表。 「遊園驚夢」是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一五五0~一六一六)的傑作《牡丹亭》中的一齣,原來題作「驚夢」。在明清兩代演出的過程中,《牡丹亭》這部五十五齣的戲曲鉅製,逐漸因觀眾的喜好與排演的限制,而有所別擇與篩汰。一般演出不再連續兩三天,把五十五齣戲從頭到尾演完,而是集中演出幾個折子,在舞台上呈現幾齣戲劇高潮的場景,如「春香鬧學」(《牡丹亭》第七齣)、「遊園驚夢」(第十齣)、「拾畫叫畫」(第二十四、二十六齣)等等。
由於觀眾對全劇的故事早已瞭然在胸,因此,這種選齣上演的方式雖然表面上看來沒頭沒尾,似乎有違戲劇情節在舞台上發展的規律,卻在實際觀賞上無礙於觀眾感情的參與與共鳴。甚至還可以再進一步說,正因為演出的是可圈可點的高潮部份,觀眾的審美體驗更為之凝聚提昇,得到強烈的滿足。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