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46
0
0
0

海飛茲大全集 Vol. 48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64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萊音樂館網站
以原始LP封面包裝設計,豪華硬紙盒裝,全球限量發行!
260頁精美硬皮裝訂解說冊,內含多幅珍稀照片、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的專文,以及海飛茲完整專輯列表。
首度收錄海飛茲1934年到1964年之間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曲目包含了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收錄在三張Bonus CD。
套裝裡除了珍稀收錄長達三個小時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之外,內容總共有103張專輯以及一張的Live演出DVD。解說冊以精美硬皮裝訂,刊載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外,還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專文以及海飛茲所有唱片錄音紀錄等史料。
海飛茲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的影響力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全世界學小提琴的人。美國小提琴教父艾薩克.史坦(Issac Stern)說:「海飛茲是二十世紀小提琴界中最強力而深遠影響」;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師帕爾曼(Itzhak Perlman)對海飛茲只是短短地說了:「小提琴界的『神』」。
綜觀大師的一生,海飛茲的名字代表的就是: 『超乎完美』!海飛滋生前曾經演過好萊塢的一部電影,也經常性地在廣播上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從軍的軍人做大規模地巡迴演出讓他的聽眾迅速大量累積。很難想像看起來嚴肅的古典音樂大師海飛茲也曾經寫過一首嘻哈歌曲叫做「Jim Hoy」,與他有同樣,在另一種音樂類型,深具影響力的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說:「他從聆聽海飛茲的演奏中學習如何分句表達的技巧。」
時至今日,即使在海飛茲舉行最後一次獨奏會已經過了40年,他的影響力仍然繼續影響著;當紅的小提琴家凡格羅夫(Mzxim Vengerov)在2009年接受「The Strad」雜誌訪問時,表示:「海飛茲留下無法形容的影響力在我的音樂生命中…我會從頭到尾反覆地聽他的錄音,尋找出小提琴為什麼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響。」
海飛茲五十五年的演奏生涯中遺留下來了大量的錄音,從1971年他為Victor 錄製的首張專輯,當時他在卡內基首度登台的大受好評,到1972年的最後一次公開獨奏會。曲目十分廣泛,從協奏曲、奏鳴曲到室內樂,還有許多是世界首度錄音的協奏曲例如: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康果爾德、華爾頓、卡斯特努佛-泰德斯可、葛努伯格和羅莎等。其他小品也因為海飛茲獨一無二的詮釋演出而深具特色。海飛茲本身改編的樂曲也頗負盛名,例如他唯一的立體聲錄音就是改編了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選曲。
套裝裡面的專輯以原始的LP包裝呈現,集結了海飛茲在RCA、Columbia Masterworks, and Vox cum Laud旗下的錄音,原始的封面以及品牌Logo就如同當年最初發行時一樣重新放上去。Bonus的三張 CD 則是收錄了1934年到1964年之間有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有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其中,收錄他與指揮家庫塞威茲基(Serge Koussevitzky)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在同樣正式錄音版本前一年半錄製好,卻遲至今日才收錄在這套大全集面市。
這套精美包裝、精心策劃的套裝,讓新世代有機會重新發現海飛茲的神奇魔法,也讓我們重溫這位偉大小提琴家的技藝,就如同樂評家提姆斯.泰勒說的:「海飛茲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
摘自 魯道夫布落格網站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海飛茲,出生在帝俄時期Vilnius的猶太裔家庭,這個地方現在是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的首都。關於他的生日,官方記載是1901年2月2日,某些說法稱他應該出生於1899或1900年,因他的母親想讓他看起來更像個神童,所以才把他的生日報為1901年。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小提琴教師,海飛茲3歲開始由他的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7歲時他就以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進行他的第一次公演,被譽為神童。
1910年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接受Leopold Auer的指導,之後他到了歐洲與Fritz Kreisler會面並獲讚賞。1912年他在Arthur Nikisch指揮下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此時他來到美國,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演奏會,並大受歡迎。1925年他獲得美國公民身分,1942到1944年間他也參與了二次大戰期間的勞軍活動。直至1972年洛杉磯音樂中心他的最後一場演奏會之前,海飛茲一直是位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生涯長達60餘年。此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1987年12月10日海飛茲病逝於洛杉磯的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摘自 蓋夏圖書館音樂欣賞室網站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64與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此曲不但是孟德爾頌最佳傑作,同時也是貝多芬之後最傑出的小提琴協奏曲,為德國浪漫樂派中永恆的名曲。此曲是孟德爾頌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時,答允該團經理達維德為管弦樂團所寫的曲子。1845年由達維德演奏小提琴,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副指揮嘉第的指揮之下舉行首次公演。此次演奏會獲得空前成功,聽眾莫不為此曲瘋狂。很遺憾的是原來打算親自執指揮棒的孟德爾頌,因當時身體狀況欠佳,極度衰弱而不得不赴法蘭克福休養,因而不能親臨演奏會場。
使人百聽不厭,具有一曲難忘的深刻印象之優美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不僅具有感傷的抒情旋律,又兼有熱情華麗的色彩,在形式上也具備了幾點革新的特徵:
第一:此曲沒有過去傳統式的在曲子開始演奏時出現一段長的管弦樂呈示部,而是在一小節半的短的前奏之後立刻出現小提琴的獨奏的第一主題。
第二:第三主題的旋律讓給豎笛,小提琴獨奏以G弦(小提琴最低音的粗弦)的開放弦(左指不按弦的狀態)奏靜靜的八小節之後才接過來,這是很罕見的手法。
第三:一般在再現部以後才出現的裝飾奏(根據演奏者的技巧所做的即興演出)置於發展部之後,而且作曲者已把裝飾奏譜上了。
第四:第二樂章以後的變化構成極富趣味性。
第五:各個樂章之間沒有段落而接連的演奏。
第一樂章 熱情的甚快板(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E小調,2/2拍子,奏名曲形式。主奏小提琴在弦樂器分散主和弦的伴奏下,以充滿幸福又盪漾著憂愁的優美旋律,奏出第一主題,提起孟德爾頌鼎鼎大名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大家都會聯想起這個主題。
第二樂章 行板(Andante),C大調,6/8拍子,這個用三段體寫成的抒情樂章,帶有屬於孟德爾頌韻味的優雅醇美。
第三樂章 此樂章最初14小節是序奏,不很快的稍快板(Allegretto non troppo),E小調。主部為甚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轉成E大調。以奏鳴曲形式寫成,整個樂章顯得輕快而熱情。
具有新面目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從古典音樂中引出的新樣式,與蕭邦纖細的音樂又不相同,是他特立一格的音樂,也是浪漫樂派的佼佼者。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家庭環境優渥、一生走來順遂的孟德爾頌,相較於諸多坎坷潦倒、命運多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美感,與富麗高雅的氣質。這首作品編號64號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兼顧了浪漫與形式的美感,即是孟德爾頌的代表作,第一樂章中悠揚如歌的主題旋律,幾乎已經與孟德爾頌本人劃上了等號。而該曲在今天也與貝多芬、布拉姆斯以及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同列為十九世紀德奧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四大經典名曲。
樂曲的構思源自於一八三八年,當時二十八歲的孟德爾頌正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的指揮,他原先打算在隔年為該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斐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未料這個構想一拖六年。在這期間,由於作曲者認為自己無法創作出完美的作品,而不斷的與大衛交換意見,獲得相當多演奏者珍貴的建議。直到一八四四年,在結束疲累的英格蘭之行,回到妻子身旁,並重新感受家庭的溫馨後,才完成此曲。於次年3月13日在大衛的主奏下舉行首演,唯孟德爾頌因身體不佳而不能親臨指揮樂團。
全曲分成三個樂章,樂章之間不中斷於持續演奏,這樣的手法在當時算是一項創舉,然而各樂章依舊各自獨立,並不相互貫穿聯絡。第一樂章為熱情的甚快板,溫馨而柔美的小提琴第一主題在管絃樂的琶音引導下奏出,經過華麗的開展後,第二樂章接續出現,兩段主題在本樂章中以奏鳴曲式發展。第二樂章為行板,主奏旋律婉約而柔美,中段則略顯哀傷。第三樂章則是由稍快板到活潑的甚快板,在石破天驚的定音鼓聲後,第一主題燦爛而炫麗,第二段主題則是輕快活潑,最後由小提琴的顫音帶動樂團劃下了休止符。(文/ 陳良璣)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