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14
0
0
0

海飛茲大全集 Vol. 55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102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萊音樂館網站
以原始LP封面包裝設計,豪華硬紙盒裝,全球限量發行!
260頁精美硬皮裝訂解說冊,內含多幅珍稀照片、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的專文,以及海飛茲完整專輯列表。
首度收錄海飛茲1934年到1964年之間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曲目包含了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收錄在三張Bonus CD。
套裝裡除了珍稀收錄長達三個小時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之外,內容總共有103張專輯以及一張的Live演出DVD。解說冊以精美硬皮裝訂,刊載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外,還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專文以及海飛茲所有唱片錄音紀錄等史料。
海飛茲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的影響力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全世界學小提琴的人。美國小提琴教父艾薩克.史坦(Issac Stern)說:「海飛茲是二十世紀小提琴界中最強力而深遠影響」;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師帕爾曼(Itzhak Perlman)對海飛茲只是短短地說了:「小提琴界的『神』」。
綜觀大師的一生,海飛茲的名字代表的就是: 『超乎完美』!海飛滋生前曾經演過好萊塢的一部電影,也經常性地在廣播上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從軍的軍人做大規模地巡迴演出讓他的聽眾迅速大量累積。很難想像看起來嚴肅的古典音樂大師海飛茲也曾經寫過一首嘻哈歌曲叫做「Jim Hoy」,與他有同樣,在另一種音樂類型,深具影響力的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說:「他從聆聽海飛茲的演奏中學習如何分句表達的技巧。」
時至今日,即使在海飛茲舉行最後一次獨奏會已經過了40年,他的影響力仍然繼續影響著;當紅的小提琴家凡格羅夫(Mzxim Vengerov)在2009年接受「The Strad」雜誌訪問時,表示:「海飛茲留下無法形容的影響力在我的音樂生命中…我會從頭到尾反覆地聽他的錄音,尋找出小提琴為什麼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響。」
海飛茲五十五年的演奏生涯中遺留下來了大量的錄音,從1971年他為Victor 錄製的首張專輯,當時他在卡內基首度登台的大受好評,到1972年的最後一次公開獨奏會。曲目十分廣泛,從協奏曲、奏鳴曲到室內樂,還有許多是世界首度錄音的協奏曲例如: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康果爾德、華爾頓、卡斯特努佛-泰德斯可、葛努伯格和羅莎等。其他小品也因為海飛茲獨一無二的詮釋演出而深具特色。海飛茲本身改編的樂曲也頗負盛名,例如他唯一的立體聲錄音就是改編了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選曲。
套裝裡面的專輯以原始的LP包裝呈現,集結了海飛茲在RCA、Columbia Masterworks, and Vox cum Laud旗下的錄音,原始的封面以及品牌Logo就如同當年最初發行時一樣重新放上去。Bonus的三張 CD 則是收錄了1934年到1964年之間有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有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其中,收錄他與指揮家庫塞威茲基(Serge Koussevitzky)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在同樣正式錄音版本前一年半錄製好,卻遲至今日才收錄在這套大全集面市。
這套精美包裝、精心策劃的套裝,讓新世代有機會重新發現海飛茲的神奇魔法,也讓我們重溫這位偉大小提琴家的技藝,就如同樂評家提姆斯.泰勒說的:「海飛茲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
摘自 魯道夫布落格網站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海飛茲,出生在帝俄時期Vilnius的猶太裔家庭,這個地方現在是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的首都。關於他的生日,官方記載是1901年2月2日,某些說法稱他應該出生於1899或1900年,因他的母親想讓他看起來更像個神童,所以才把他的生日報為1901年。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小提琴教師,海飛茲3歲開始由他的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7歲時他就以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進行他的第一次公演,被譽為神童。
1910年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接受Leopold Auer的指導,之後他到了歐洲與Fritz Kreisler會面並獲讚賞。1912年他在Arthur Nikisch指揮下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此時他來到美國,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演奏會,並大受歡迎。1925年他獲得美國公民身分,1942到1944年間他也參與了二次大戰期間的勞軍活動。直至1972年洛杉磯音樂中心他的最後一場演奏會之前,海飛茲一直是位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生涯長達60餘年。此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1987年12月10日海飛茲病逝於洛杉磯的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摘自 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網站
布拉姆斯再1853年時,隨著匈利名小提琴家艾德華‧霍夫曼﹝EduardHoffmann,1828.1.171898.5.15,匈牙利文原姓名為Ede Remeyi﹞在德國旅行演奏﹝這正是布拉姆斯之所以熟悉且採用匈牙利音樂素材與演奏風格的主因﹞,他們先後到了漢諾瓦及哥廷根。在哥廷根時,布拉姆斯認識了長他兩歲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6.181907.8.15﹞,從此二人結為知交莫逆。
姚阿幸出生於匈牙利境內的基特湖﹝Kitsee﹞,兩歲時全家遷往佩斯特﹝Pest﹞,開始隨塞瓦契斯基﹝Serwaczynski﹞學琴,進展迅速,1839年三月就和老師搭檔演出雙小提琴協奏曲,作生平首次的公演。同年夏天,他前往維也納,隨老赫爾墨斯貝格﹝George Hellmebergerthe elder﹞及貝姆﹝Josep Bohm﹞學琴。在1843年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前往萊比錫音樂院學習,開始受到孟德爾頌的薰陶。孟德爾頌對這少年十分欣賞,認為姚阿幸不再需要學小提琴,但是需要接受更完全的通盤教育,並且好好學學作曲。在孟德爾頌的提拔下,姚阿幸的國際性演奏事業迅速的發達了起來,受到各方的看重。姚阿幸接著又在1850年前往威瑪擔任李斯特手下樂團的樂團首席,又得到李斯特的器重,但終究因理念不合,而在1852年受聘為英皇喬治五世的御前小提琴家時便辭職他去,1868年之後轉任柏林擔任音樂實踐高等學院的院長,活躍於教學、指揮、提琴演奏三方面。
布拉姆斯與大他兩歲的姚阿幸的結識不但引領他見到了舒曼,促使他正式投入保守派,而最重要的是姚阿幸是位有著豐富經驗的管弦樂工作者,而缺乏譜寫管弦樂曲經驗的布拉姆斯正需要這等好友幫他的忙以便掌握管弦樂法﹝例如譜寫《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而姚阿幸更是慷慨的給予布拉姆斯這方的建議,讓布拉姆斯能從鋼琴作曲家躍身成為管弦樂作曲家,這種藝術與私人友誼方面的密切集合使得布拉姆斯因而也寫下了不少好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即是其中之一。
但是這段莫逆之交的友誼卻因為1881年姚阿幸打算與太太安瑪莉‧懷斯﹝Amalie Weiss﹞離婚﹝二人在1863年結婚﹞,而布拉姆斯卻因為不滿姚阿幸亂吃飛醋、作不實的指控,出面替她主持公道,因而造成二人疏離,一直要到1887年二人才和解。本晚演出的《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正是這一年的產物,是二人爭吵後的和解信物,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這段維持到布拉姆斯去世為止的私人及藝術雙重情誼,雖然期間有過裂痕,但它的確是音樂史上少有的佳話之一。
第一樂章
在管弦樂總奏奏出基本的動機之後,大提琴獨奏接著奏出一段詠嘆調似的獨白,木管接著奏出柔和的旋律,帶出第二主題的雛形,隨後大小提琴奏出另一段裝飾奏,接著管絃樂團滔滔不絕地奏出的總奏樂聲,奏鳴曲式的主部正式登場,將第一主題以及隨後會被用在尾奏中的材料以強勁的力度直貫到底。兩位獨奏再次登場的時候並未將第一主題復述一次,而是將其要素加以重組,當材料轉變成一連串的琶音之後,第二主題由大提琴率先奏出,小提琴隨後在奏一次以相應答,尾奏由獨奏先奏出,才由管絃樂團接奏,將音樂帶向發展部。
發展部由兩位獨奏奏出第一主題開始,之前該主題在尾奏中並未出現過,因此聽者絕對不會錯過這個重要的結構支撐分界點。發展部的張力先低後高,材料方面以第一主題開頭的音型與尾奏的材料為主,力度升高後,管絃樂團以強奏引回第一主題特有的三連音節奏之後,張力降低之後獨奏現,平息音樂的情緒,突然升騰之後便進入入再現部,由管弦樂奏奏出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在再現部中大幅縮水,第二主題仍由兩個獨奏奏出,只不過次序對調,尾奏也與呈示部幾乎相同只是移低了三度。管弦樂團乘著尾奏的高潮引回第一主題的片段,逐步將調中心轉回a小調,而兩位獨奏隨即在a小調上開始奏出結尾部,期間雖氣氛轉趨緩和,但是最後仍以斬釘截鐵的語調與節奏,結束了這個激烈堅決中帶著溫馨柔情的樂章。
第二樂章
是個溫和平靜的田園風樂章,以A、B、A、B的曲式構成,一掃前面的艱澀感,A段起伏有緻的琶音與B段如風搖曳的三連音旋律令人印象深刻;這樂章的音樂內涵並不難理解,聽者只要順著音樂旋律的起伏遊走,享受優美抒情的樂音便可體會到曲意。
第三樂章
是匈牙利舞曲風格的樂章,以迴旋曲式A、B、A、C、A、B、A寫成,A、B兩段皆快活有勁,C段較為複雜,情緒起伏也比較大,前後兩端的旋律語調堅決,中央的音樂則柔美憂鬱;整個樂章的情緒欣喜愉快,掃除先前的陰霾,將這個由萬般凝重愁思開頭的協奏曲帶向華麗輝煌的結尾。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