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32
0
0
0

馬替努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網站
法國鋼琴家提貝岡五歲起習琴,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1992年畢業時拿到一等獎,那時候他才16歲。提貝岡奪得許多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998年巴黎隆-提博大賽冠軍得主。提貝岡成為Harmonia Mundi的藝人,先後發行巴哈與蕭邦的獨奏作品專輯,樂評對他的蕭邦作品推崇至極,「能帶出蕭邦音樂裡一切應有的詩意、火花及音色──蕭邦本人就是像他這樣演奏。」
摘自 上揚唱片 網站
馬替努傑出的感知性除了吸收外在的影響,也能將過往豐富所有音樂類型融入自己的音樂風格之中,開創出極為不同的個人音樂風格而且橫跨各種創作類型。專輯內的三首作品同樣呈現不同風貌:1930年代的新古典主義、一直以來相當喜愛的大協奏曲形式還有他在美國時期的抒情風。馬替努在離開捷克之前一直是捷克愛樂的小提琴手,他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在1930年代初期巴黎完成,但是直到1968年才被發現,因此多年以來我們現知的第二號一直被當成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如同馬替努多數的情況,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同樣也是委託創作:1943年俄國出生的美國小提琴家艾爾曼.米夏聽過馬替努的第一號交響曲後大感讚嘆,於是央求他為自己寫一首協奏曲。馬替努在此捨棄了偏愛的大協曲方式,全面採用自布拉姆斯和德佛札克之後漸趨式微的交響協奏曲手法。既然是為擅長詮釋浪漫曲目的米夏量身打造,當然抒情氛圍少不了,需要展現炫技才華的部份更是跑不掉。馬替努在紐約完成樂曲後便交由米夏以及庫塞維茲基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共同首演。
馬替努滯留巴黎的時間寫了第二號小夜曲,1932年馬替努以小夜曲為名寫了四首一套的新古典室內樂作品。除了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外,在節奏變換處會特意出現不和諧的愉悅感。原始編制捨棄低音樂器,改為兩把小提琴和中提琴,和常見的弦樂三重奏不同。不過現在音樂會上多半以大編制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出此曲。
觸技曲與兩首歌謠由瑞士指揮保羅.沙赫委託,他是馬替努的好友也是巴斯勒室內管弦樂團的創辦人兼指揮。該團成立20週年的音樂會上首演了這首作品。馬替努解釋這首作品中的歌謠(canzoni)是如何從他原本想要的「明亮愉悅、異常簡單」變成「抒情,更具戲劇性」後者更是強調重點,這裡馬替努又再次回到大協奏曲形式。充滿直接能量的觸技曲得歸功於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讓樂曲音響聽來更加豐富飽滿。這首新巴洛克體裁運用了許多旋律元素,明顯突出的弦樂切分音動機、愉悅朗朗上口的旋律更是馬替努的典型特色。
本張專輯集合了HM公司的小提琴天后伊莎蓓兒.佛斯特,加上曾拿到隆-提博大賽冠軍的法國新生代鋼琴家塞德利克.提貝岡,又有來自捷克的布拉格愛樂和當今首屈一指的貝洛拉維克,當然精彩可期!

內容註

Violin concerto no. 2 -- Serenáda no. 2 for strings -- Toccata & due canzoni / Bohuslav Martinů.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