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66
0
0
0

蕭士塔高維契 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77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莉莎‧巴蒂雅許薇莉 Lisa Batiashvili 出生於 1979年,來自喬治亞。
1995年-以最年輕的16歲之齡拿下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二獎
2001年-BBC雜誌評選為【最新接班人】
2001年-BBC雜誌評選出在BBC逍遙音樂會中【最傑出的首演音樂家】
2003年-贏得柏恩斯坦獎
2007年-在伯恩,贏得貝多芬音樂節中獎項
鋼琴家布倫德爾稱讚莉莎.巴蒂雅許薇莉的演奏魅力:「每個音是唱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再次證明偉大的小提琴家都是鋒芒早露的。」
與紐愛、倫敦交響樂團、波士頓、德勒斯登等各大交響樂團合作,合作大師包括馬捷爾、艾森巴哈等專輯另外收錄西貝流士音樂院畢業的作曲家Magnus Lindberg為她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喬治亞籍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莉(Lisa Batiashvili)生於一九七九年,嶄露頭角甚早,在一九九五年十六歲那年,莉莎在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中獲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獎者 ,也開啟了演奏生涯的大門。兩千年、零一年受邀參加 BBC逍遙音樂會,並獲選為【最傑出的首演音樂家the Outstanding Debut of the Year】 。
1995年在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中獲獎後,莉莎?巴蒂雅許維莉立刻成為得到國際樂壇矚目的一顆新星,英國《衛報》以「充滿生氣與富於魅力」來形容她的現場演出。與DG簽約後,巴蒂雅許維莉為她的第一張專輯特別挑選出一些與本身成長相關的作品。由於父親也是一名小提琴家,從小就經常聆聽父親與同伴排練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在她的想法裡,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就像是蘇聯時期,也就是她十一歲以前日子的象徵:精神上渴望與追求自由。協奏曲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人們在蘇聯時期所經歷的一切。康契利是巴蒂雅許維莉家鄉格魯吉亞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作曲家,這首V& V像是讓人享受與品味聲音的小世界,與蕭士塔高維契大異其趣。
1994年與家人定居慕尼黑後,巴蒂雅許維莉在這裡居住長達十五年之久,直到婚後與丈夫定居法國。但是德國巴伐利亞地區就像是她的第二家鄉,甚至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裡,四分之三都是她的朋友,或者曾經一起合作過室內樂。16歲在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得獎後,巴蒂雅許維莉開始對芬蘭,也就是本張專輯指揮薩隆納的家鄉文化產生親切感與共鳴。這一點從兩人在專輯裡的合作默契裡,可見一斑。
與巴蒂雅許維莉合作帕爾特與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是法國鋼琴家葛莉茉。。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爾特與蕭士塔高維契、康契利都在蘇聯時期生活過;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則表達出對家鄉的懷念。從格魯吉亞、莫斯科、漢堡、慕尼黑、芬蘭到現在定居法國,巴蒂雅許維莉不諱言自己常有失根的感覺,在在世界各地都像個客人。但是透過人類最容易溝通的方式:音樂,會發現「無論在哪兒,自己都不再是陌生人」。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麗莎·巴蒂雅施維莉(英文:Lisa Batiashvili,喬治亞語:ლიზაბათიაშვილი),在1979年出生於喬治亞,爸爸是小提琴家,母親是鋼琴家。 她父親在她4歲時擔任她第一任老師。後來她就讀於漢堡音樂學院(Hamburg Musikhochschule)。在1995年,她在國際西貝流士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Jean Sibelius Violin Competition)獲獎。
從1999年到2001年,她是BBC3電台新一代藝術家(BBC Radio 3 New Generation Artists scheme)其中之一。
麗莎·巴蒂雅施維莉與她丈夫弗朗索瓦·利雷(François Leleux)和他們的兩個孩子現居在法國 。她演奏的1709年「斯特拉迪瓦里琴」(Stradivarius),由日本音樂財團(Nippon Music Foundation)租出。

內容註

Violin concerto no. 1, op. 77, in A minor / Dmitri Shostakovich (38:00) -- V & V : for violin and taped voice with string orchestra / Giya Kancheli (10:51) -- Lyrical waltz : from Seven dolls' dances / Dmitri Shostakovich ; orch. by Tamas Batiashvili (3:25) -- Spiegel im Spiegel = Mirror in the mirror : for violin and piano / Arvo Pärt (10:21) -- Vocalise, op. 34, no. 14, for violin and piano / Sergei Rachmaninov (5:39).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