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821
0
0
0

Bartok Complete Edition, Disc 10 - 小提琴狂想曲

館藏資訊

摘自 http://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artid=2538 網站
從十九世紀的國民樂派興起之後,有心要推廣各自民族音樂的作曲家,已經開始積極從民謠、舞蹈節奏等等的地方性的素材著手,例如俄國、西班牙、東歐的捷克和匈牙利,作曲家們也都越來越重視這些素材的重要性。不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更以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方法,投入民謠採集,並進行深度的研究。
一般來說,巴爾托克的作品風格,具有兩極化的特徵。一種屬於學院派的作品,這一類型的曲子經常讓人感到艱澀難懂;另外一種則是藉由民謠素材為靈感所作的曲子,這一類的音樂就顯得容易親近。 在作曲上,巴爾托克運用了不少匈牙利以及羅馬尼亞等地的民謠素材,其中就包括了一般農民所唱的歌曲,和吉普賽音樂的風格。當然,提到吉普賽風格的音樂,很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所作的一系列「匈牙利狂想曲」、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匈牙利舞曲」,還有西班牙作曲家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的「流浪者之歌」。
由於民族性的影響,流浪的民族很難有一個固定的舞台可以表演,所以很難產生戲劇類型的音樂,因此他們只能用容易攜帶的樂器來演奏音樂,而最常見的就是小提琴。吉普賽音樂的風格通常習慣先以一段緩慢、甚至哀愁的曲調來醞釀情緒,再以另一段快速而活潑的舞曲來銜接。
西元1928年,巴爾托克創作了兩首「小提琴狂想曲」,就是以吉普賽風格的「查爾達斯舞曲」作為結構。而所謂的「查爾達斯舞曲」,是源自於十八世紀的匈牙利一種2/4拍的民俗舞蹈和音樂,它和另一種以吉普賽樂團伴奏的「威本科斯舞曲」(Verbunkos)有關。「查爾達斯舞曲」在音樂的結構上,以兩個段落組成,第一段是哀愁緩慢的「拉桑」(Lassan/Lassu),第二段則轉為熱情而快速的「弗利斯卡」(Friska/Friss)。巴爾托克的兩首小提琴狂想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一樣,也都是採用這個結構來進行。最初巴爾托克是以小提琴和鋼琴搭配演奏,後來再修訂成管弦樂伴奏的版本,而巴爾托克自己似乎也比較偏好管弦樂的伴奏。
第一號「小提琴狂想曲」
這首狂想曲採用的羅馬尼亞Transylvania地區的曲調,不過巴爾托克並沒有透露更確切的曲調內容。樂曲的前半是中板速度的「拉桑」,採用A-B-A三段式(trio),一開始的小提琴演奏部分(A段),顯得很有力量;而到了B段的部分,小提琴的主奏旋律很明顯地變得哀傷,然後再接回A段的主題。
進入到「弗利斯卡」的部分後,小提琴以輕快的節奏輕輕地拉奏舞曲主題,然後速度樂曲的中後段逐漸加快。而結尾的地方,則再度出現「拉桑」的主題作為結束。
巴爾托克的狂想曲,帶有濃厚東歐民謠的和聲,管弦樂的部分則相對比較少,偏向輔助的功能。不過巴爾托克在音樂中使用了東歐特有的樂器「蝴蝶琴」(蝴蝶琴和國樂當中的揚琴屬於同源的樂器),這種樂器在另一位匈牙利作曲家柯大宜(又譯,高大宜Zoltan Kodaly, 1882~1967),著名的管弦樂作品「哈里亞諾斯」(又譯「吹牛大王」)當中也運用到,這使得樂曲的地方色彩韻味十足。
第二號「小提琴狂想曲」
第二號小提琴狂想曲,第一部分同樣是採用吉普賽的風格寫成的「拉桑」序奏,第二部分的「弗利斯卡」是快速的兩拍子曲調。和第一號不同的是,第二號在管弦樂的部分,除了定音鼓之外,還加入了包含鋼琴和鋼片琴等九種打擊樂器。(巴爾托克和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一樣,都把鋼琴視為打擊樂器的一種) 另外,如果我們仔細聽吉普賽風格的音樂,在快速的樂段部分,除了節奏明快之外,對於樂器演奏來說,幾乎都帶有高度炫技的成分,這正好契合「狂想曲」恣意抒發想法的特質。作曲家們總是絞盡腦汁想要力求變化,對照許多帶有序曲的作品,以序奏醞釀氣氛、引人注意的作法,可以證明作曲家在構思上其中的一項共通性。不論是由慢到快,或是由快轉慢,速度、情緒和演奏技巧都是如此。尤其在吉普賽這種音樂風格,您是不是特別有「狂想」的感覺呢?從巴爾托克的狂想曲中,您又延伸出什麼呢?
在台灣,其實也有人進行台灣民謠採集的工作,例如作曲家許常惠(1929-2001)、史惟亮(1925-1977)、呂泉生(1916-2008)、簡上仁(1948-)、胡德夫(1950-)等人,都從民謠收集的熱情裡頭,用心地唱著屬於自己土地上的歌。由此可見,在音樂當中尋根的作法,舉世皆然,而世界上其實還有無數的人,持續在為這項事業努力著,如此致力保存文化,怎能不讓人敬佩?
摘自 佳佳唱片 網站
2016年為巴托克逝世70週年,本套裝全部音樂均由匈牙利本土的樂團和音樂家演奏。
「巴托克可以許多不同的面向來理解,你越深入探尋,就越能瞭解他是一位怎樣偉大的作曲家。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嗎?或許是?但我會說,他是。」- 留聲機雜誌
巴托克(1881-1945)是最富盛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兼民族音樂家。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積極創作嚴肅作品,對於民間歌謠的蒐集也有極大的貢獻。曾從事旅行錄音,深入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鄉間錄下當地民歌。其創作便是根據這些民歌作為素材,具有樸實的旋律與粗獷的節奏。初期作品旋律簡單,配合不規則的律動與不和諧音,風格特殊。後期的作品則富含溫和的感情,有如心性純樸的農民。
巴托克六歲學鋼琴、九歲即能作曲,後來進入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二十六歲回母校任教。課餘他也從事旅行錄音,除了國內,他甚至還前往北非錄下阿拉伯人的音樂,先後收集了五千多首。
五十三歲時由於納粹的壓迫,巴托克向外逃亡,五十九歲遠赴美國舉行作品演奏會,並在哥倫比亞大學任作曲教授。他的作品以鄉土音樂為題材,具有極高的原創性。作品中以《為弦樂器、打擊樂器與鋼片琴而作》、《管弦協奏曲》、《滿州大人》最常被演奏,而他為青年學子所作的《小宇宙》鋼琴曲集,亦被認為是十分完善的練習曲。

內容註

CD 3 : Rhapsody : 2nd version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1, Sz. 27 (Erzsébet Tusa, piano ;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 Gyula Németh, conductor) (22:42) ; Scherzo (Burlesqu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2, Sz. 28 (Erzsébet Tusa, piano ;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 György Lehel, conductor) (30:24) ; Rhapsody (Folkdances) no. 1, Sz. 87 (9:24) ; Rhapsody (Folkdances no. 2, Sz. 90 (10:26) (Dénes Kovács, violin ;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 János Ferencsik, conductor) / Bartok.

回到最上